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基本特征
 
更新日期:2022-06-29   来源:   浏览次数:9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受众指的是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播活动中的信息接收者,包括报刊书籍等出版物的读者、广播听众、网民等。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形成信息反馈、对信息

 
 受众指的是“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播活动中的信息接收者,包括报刊书籍等出版物的读者、广播听众、网民等。”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形成信息反馈、对信息进行二次传播的关键因素。受众理论是将传播效果问题作为研究重点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传播学理论。同传播效果研究中“强效果理论→有限效果理论→综合效果理论”的传播效果理论演进路线图相一致,“受众理论”也历经了“消极被动型受众理论→相对主动型受众理论→积极主动型受众理论”的发展过程。如“需要与满足论”、“个体差异论”、“社会参与论”等,这些理论都是围绕传播对象展开,强调了传播对象的主体性、层次性、反馈及生产性,为我们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给予了重要启示。
1受众的多层次需求
自马歇尔 ∙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这一概念以来,加之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政治文化加之观念在全球范围内的高频互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作为“网络原著民”的当代青年,他们有较强的网络技术能力,思维活跃且有较强的好奇心,同时存在容易冲动、缺少甄别能力,他们深受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个性鲜明、崇尚自由,乐于表达自我。由于生长环境的差异和性格的不同,他们在网络世界接受信息的过程中需求是多样的、有层次的。大学生在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获知基本的知识内容,同时还有了解时政消息、社会见闻、人际情感、审美等高层次需求。此外,受众的多层次需求还表现在需求等待激发的状态。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具有创造性和实现性的实现取向,即潜能。受众的高层次需求往往是隐匿的,需要外界的刺激和唤醒,这也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回应受众的“成长性需求”,通过教育唤醒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长。
1960年,约瑟夫˙克拉铂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中提出受众接受信息的过程为三个阶段: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这意味着受众会依据其自身的成长经验、心理环境、需求要素、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来接收、了解、解读信息的内涵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其信息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价值,其政治性、理论性较为明显,对比一般的传播内容,它更趋向于增强或改变受众的价值观念、培养受众的道德观念、情感等深层次的思维内容。在互联网场域中,教育传播者需要尊重互联网的多层次需求,考虑其获取知识、情感需求、提高人格境界、审美等需要,知晓学生的高层次需求,打动学生的“心灵”。
2受众的主体地位关注
马克思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主体性表现为人作用于客体活动表现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主体是指传播教育信息的教育者,客体是接受教育传播的受众。教育者的主体性毋庸置疑,而作为接收者的受众亦具备其主动性和能动性。他们在接收教育信息的过程中,在明确自身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平台参与教育传播,促使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格境界不断提升时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考虑大学生的网络运用经验、逻辑分析推理能力、社会认识程度等,从而激发大学生自身参与和接受教育影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品质。
3受众反馈及生产性观点
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关注受众的实践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独特的“生产性受众观”(the productive audience)。费斯克的生产性受众观内涵包括“异常解码”即传播者的编码信息和受众的译码信息存在差异;“受众的生产力”即受众能够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重新解读信息,生产出自己的文本信息;“受众生产的快感”即受众利用流行文本的模糊性和多义性生产符合自己立场的文本以抵制非偏好的阅读。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基本特征

下一篇: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基本特征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