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慢就业”概况
 
更新日期:2022-06-29   来源:   浏览次数:15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近几年来,慢就业一词日益流行。不同的人对待慢就业有不同理解,因而慢就业出现了不同释义。按照外延范围来分,慢就业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慢

 
 近几年来,“慢就业”一词日益流行。不同的人对待“慢就业”有不同理解,因而“慢就业”出现了不同释义。按照外延范围来分,“慢就业”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慢就业”是指学生毕业后没有及时就业,没有按照就业的时间节奏去完成就业任务;狭义上的“慢就业”,一般是指部分高校毕业生,不急于马上就业,而是暂时选择继续深造、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
按照属性来分,“慢就业”可以分为“积极性慢就业”和“消极性慢就业”。“积极性慢就业”是指部分高校毕业生要求高质量就业,他们对毕业后的生活规划清晰,在毕业时个人求职要求未满足,而家庭又支持其个人选择,则进行继续强化个人技能等培训,以便实现人生理想。继续考研、考取资格证等继续储备知识的方式属于典型的“积极性慢就业”。“消极性慢就业”指的是部分高校毕业生因个人主观因素,态度上消极对待就业、行为上回避就业的现象。具体而言,有的毕业生不重视就业,不认真准备就业,等待机会惠顾自己,有的将就业机会和希望寄托在家人、亲朋好友身上,有的因惧怕应聘挑战或贪图舒适,不积极参加招聘,有的则因屡屡受挫导致失去就业信心,还有的因缺乏人生规划,毕业后没有就业主动性等。
“慢就业”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在国外早已有之。早在17世纪60年代,国外就出现类似“慢就业”的“间隔年”现象,即西方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利用几个月时间,选择参加志愿活动、游历等来丰富人生阅历,增长见识。与“间隔年”相对应的是“NEET族”,它是“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缩写,指的是“不接受继续教育、不从事工作,不接受职业技能训练”等。二者的区别是,前者属于“积极性慢就业”,后者属于“消极性慢就业”。
国内最早提出“慢就业”的是《工人日报》,2015年7月《工人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慢就业”:如此“任性”为哪般?》的文章。文章指出,随着大学毕业生逐渐增多,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而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并不急于就业,而是有着更为多元化的考虑:游学、支教、待业、考研、考公、考编等。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慢就业”现象,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同声音:“慢就业”到底是逃避就业,还是一种新的就业观呢?有的人认为,“慢就业”就是打着“慢就业”的旗号,走着“啃老族”的路线;有的人认为,应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看待“慢就业”,“慢就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必然产物,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裕,工作也不再是人们的生存保障和谋生手段,而是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毕业即就业”,否则就没有生活来源。同样,也有人认为,“慢就业”意味着青年一代的思想转变,他们有了多样化的选择。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慢就业”概况

下一篇: “慢就业”概况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