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礼仪的审美价值观研究综述
 
更新日期:2022-06-30   来源:   浏览次数:5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礼仪是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历史地形成的,以比较规范的形式充分表达某种意志、情感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渗透着强烈的道德观念,能促使人的心理产生

 
 礼仪是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历史地形成的,以比较规范的形式充分表达某种意志、情感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渗透着强烈的道德观念,能促使人的心理产生某种情惑体验,具有鲜明的审美持点和深刻的审美价值。从审美价值观的视角,充分挖掘礼仪的审美内涵,这与当今社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是构成课程思政内容的重要元素。
(一)礼仪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人类自诞生起,便开始对文明与美的追求。礼仪文化是人类最早的精神文明,它是原始人混沌经验的提炼并使之形式化,用以对其氏族、部落成员进行管理,对个体的行为、活动、乃至动作、仪表等予以约束、限定和规范,以便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秩序。礼仪体现了人类社会不断摆脱愚昧、野蛮、落后的进化程度,它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进步、开化与兴旺的标志。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的国度,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内容非常丰富,大到人际关系、国家典制,小至言谈举止、修身养性。《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曰“不学礼,无以立”,强调了礼的立身处世。《孝经》曰:“礼者,敬而已矣,” 这里的礼,就是指“敬”,即尊重。《左转·僖公十一年》说:“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强调以尊敬为内涵的礼义精神。现代的礼节仪式都是用来表达敬意的形式和载体。《左传》中说:“礼者,理也。”意思是说,礼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来的规范。按照它来行事,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做。《荀子·修身》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将礼仪与个人生死和国家稳定相提并论。可见,传统文化的礼仪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礼仪关乎个人素养、社会文明与国家形象的软实力。
(二)礼仪的审美价值观
马克思在1844年发表的手稿中提出了三种人生自我肯定的方式,即实践、感觉和思维。马克思认为,人就是“在客观世界中用自己的全部感觉来肯定自己”,这种观点就是审美,即“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审美,是使受教育者人格全面发展的基础,人性的自由、真理的显现及美的创造是审美教育所彰显的,其目的是克服现代化所带来的人性和人格的分裂与片面发展,实现人性的完整,追求人的审美生存 。人生的最高价值说到底就在于寻求美好的,能使自己产生美感的生活,审美就意味着对人生拥有的一切进行审美。
审美价值观是是指向“美”的价值的观念,是沟通真和善、科学和道德等多种价值的形式载体,审美价值本身的综合性本质,决定了审美价值观处于所有价值观相互渗透的中心地带。因此,审美价值观是人们分辨美丑时的基本观点和意识形态的反映,审美驱动追求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礼仪的审美价值观研究综述

下一篇: 礼仪的审美价值观研究综述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