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中高职衔接学生道德教育的模式构建
 
更新日期:2022-06-30   来源:   浏览次数:3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根据应用伦理学理论,道德推理一般分为:演绎道德推理、类比道德推理、辩证道德推理三种,其中辩证道德推理是解决道德冲突和争议的最高级思维模式,中

 
 根据应用伦理学理论,道德推理一般分为:演绎道德推理、类比道德推理、辩证道德推理三种,其中辩证道德推理是解决道德冲突和争议的最高级思维模式,中高职衔接学生正处在“后习俗道德阶段”,客观对待衔接学生的道德认知现状,重视道德情感,提升鉴别能力,强调主体实践行为,切实加强衔接学生以辩证道德推理为主体的德育模式构建。
1、挖掘传统美德精华,融合西方以人为本的德育认知智慧
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仅仅依靠道德知识、规范的记忆和储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实现由重“外铄”到“内生”的转换,从中外德育知识的形成来看,大部分蕴含在道德实践中。社会转型和高度市场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社会环境,给学生的道德认知选择带来很多困惑,如大我和小我的利益选择,在衔接学生中主要表现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知识系统层次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选择,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境界是一心为公,其次是先公后私,三是合理利已,不违背公序良俗(新个人主义),根据衔接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在保证第三层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如学生干部,以第二层次为基础,以第一层次为追求目标;普通学生,以第三层级为基础,力求达到第二层级,在对具体学生提出行为要求时,最好先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进行,在学生个体自愿的基础上,力求达到个人、集体利益最大化,而不是随意进行道德绑架。
完善后的西方主知型德育模式,在道德认知内容的选择上,强调与学生的自身利益相关,以满足学生的自尊和自我价值实现为前提,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当事人对道德问题和决定进行思考的动机,注重学生的道德认知需求。针对我国强调集体主义的国情,对于衔接学生,由于阅读理解能力不高、缺乏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背景,因此,对道德内容的理解非常肤浅,如对基本道德素养内涵的理解,个人利益需要考虑,但仅仅从个人暂时的得失片面进行评价是不足取的,需要从道德终极目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视角进行剖析,阐明;道德素养,既是社会的需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需要,只有超越狭隘的自我,才能使自己在更大空间上得到发展,德育内容往往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和传承性,要让学生从心底里对道德知识内容进行认同。
2、通过各种途径唤醒情感体验,科学归因, 提高衔接学生自我认同感
虽然道德相关理论知识是由先辈传承下来的,但良好道德品质形成是依靠共鸣和感染 (体验),而非直接教来的,道德生活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利益又高于利益的生活,大量实践证明,道德情感体验效果,与主体的道德智慧(认知、同理心等)有直接的联系,认知越深刻,情感体验越丰富。中高职衔接学生,其课程特色,体现在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培养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实习机会,有意识的设置一些相应的情境,如团队合作,在学校中进行理论课程学习时,一般个体都可以独立完成,但在企业,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使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在衔接学生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轮岗实习时,精心设计安排跟岗位相关的,需一起合作的项目,完成后通过自评、互评、老师和企业共同点评,优秀项目(团队)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体验到团队成员合作、责任、互助、包容、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从而为情感体验再生提供取之不竭的生产剂,日常生活中,通过感恩等主题的活动提升学生的自身感悟能力,降低道德漠视现象的发生。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中高职衔接学生道德教育的模式构建

下一篇: 中高职衔接学生道德教育的模式构建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