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读图时代”学生群体学习认知新模式呼唤思政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更新日期:2022-06-30   来源:   浏览次数:4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图像符号取代文本符号成为一种新型传播方式,带领人们进入一个视觉文化勃兴的全新读图时代。读图时代,图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图像符号取代文本符号成为一种新型传播方式,带领人们进入一个“视觉文化勃兴”的全新“读图时代”。读图时代,图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塑着他们的认知模式、思想观念,成为其接收知识与传播情感的重要方式。早在十八世纪,恩格斯就指出:“从宣传社会主义这个角度来看,这幅画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册子大得多”。可见在知识传播方面图像比文字传播更为直接、有效。“读图时代”亦称为图像时代,具有两个突出特征,第一是图像文化大众化。在“读图时代”,图像文化与大众文化相互融合,表现为人们生活在由图片、动态图、音频及短视频等构成的全息化拟态环境中,观看B站、抖音、快手等视频图像成为当前青年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追逐流量新闻、查看热搜榜、“今日头条”等成为他们的特殊“求知”偏好,“无图像不叙事”成为他们学习知识、讲述故事与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第二是认知模式图像化。“读图时代”,视频图片等影像承载了青年群体传播知识与构建意识形态的重要功能,图像与青年学生个人经历、生命体验建立起深层次关联,图像所建构的多样化场域已成为学生们学习认知的重要方式。此外,越来越多的抽象化知识概念被拟像化为图像资源,并通过“萌化”手段将之泛化为青年群体的叙事模式,也迫使教学方法与手段要进行及时改革。由此可见,“读图时代”图像叙事教学法高度契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认知偏好,可以广泛运用于思政课程教学实践之中。
思政教育是一个意识形态建构的长过程。法国思想家雷吉斯·德布雷(2014)指出,“图像把抽象的思想变为感性的材料,使概念动人心弦,令原则生机勃勃。图像是起动员作用的传说所喜欢的工具”,由此可见,图像是对文本内容的重要补充与外化呈现,也是传播思想与建构意识形态的一柄利器。图像叙事教学法可以用隐喻或象征的方式来创设情景、传播知识与形塑意识,让学习者在“知识表层符号和内在结构下”达成内隐形知识的学习认同。当前,高校思政课程的授课对象已为零零后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的这一代人成长于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年代,他们的认知逻辑、思想观念、学习偏好和行为指向都发生了颠覆式变化,图像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满足了青年大学生对直观性与即视性的学习认知需求,视觉映射可以丰富学生们的情感表达,因而将图像叙事运用于思政课程教学可以达到增强学生们意识形态知识认同、情感认同与行为认同的学习效果。
“读图时代”,图像叙事教学融合酷炫的视听体验,可以将思政课程授课内容杂糅着感官的愉悦予以有效传播学习,以符合大学生的学习认知模式为切入点来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与重塑教学方式。图像叙事教学法作为思政课堂教学的新样态,强调将丰富、生动、鲜活的影像、视频、图片等资料与思政课程知识体系相融合,以“问题线、新闻线、故事线”三线融合来导入到思政课程教学体系之中,通过感人的影视故事、真实的历史图片、鲜活的视频作品等形式来多维度展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奋斗史与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治国理政新理念等抽象知识以多样化、立体化、启发式教学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图像叙事这种身临其境的拟态教学方式来加深学生们对思政知识体系、核心概念的理解认知,实现思政课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知的有机统一,进而达到“真学、真用、真懂”的教学效果,并使之内化为学生们的理想信念认知与日常行为规范准则。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读图时代”学生群体学习认知新模式呼唤思政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下一篇: “读图时代”学生群体学习认知新模式呼唤思政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