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路径
 
更新日期:2022-07-01   来源:   浏览次数:6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结合本专业和具体课程实际,深入进行教育教学建设和改革,积极运用互联网,学校与社会家庭形成合

 
 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结合本专业和具体课程实际,深入进行教育教学建设和改革,积极运用互联网,学校与社会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完成此项育人大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摄像》课程,是一门动态影像拍摄艺术的应用课程,主要讲授动态构图、画面内部运动、画面外部运动、拍摄应用等内容。在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深入理解《摄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摄像技术及技巧;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摄像》课程既有较为广博的理论内容,又要较多需要学生自主发挥的实践活动,从知识层面到实践内容,都隐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下面结合《摄像》课程教学,仅就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环境构建以及网络传播运用等几个方面展开探究。
(一)课程思政建设
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高校的思政课程课堂教学,是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开设中华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也是学生掌握和认知传统文化的必要措施。此外,高校的各门专业课程也是进行文化传统教育的主要路径,要通过教学改革创新,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课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提出“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2]新时代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主要为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形式,通过思政资源转化的方式,来完成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教育的效果,还要开展立德树人工作。高校通过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全方位育人的观点,将大学所有课程与思想教育相融合,同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丰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文化内容,达到对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十分广袤的知识架构,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深度剖析其中的元素构成,同时找准本课程的切入点,将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有机地融入到课程领域,统筹全课程。立足“立德树人”基本目标,同向同行,尽可能扩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范围,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首先要针对课程专业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研究,找准切入点,确定课程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等。其中的课程目标,一般可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来设定。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本课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专业课程的传统文化元素清单,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应用;还要选择符合教学要求、学生感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案例素材,让其在传递专业信息的同时又能有效承载文化元素,精心设计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之中;还要将培养探究意识与批判性思维、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和积极进取精神等育人目标隐性融入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路径

下一篇: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路径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