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扶贫面临的现实问题分析
 
更新日期:2022-07-04   来源:   浏览次数:11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社会层面1.1客观条件自然环境致贫是深度贫困地区致贫原因的首要因素,根据在预调研中入户走访发现,贫困户基本都集中在山区里,普遍存在土地、水源

 
 1、社会层面
1.1客观条件
自然环境致贫是深度贫困地区致贫原因的首要因素,根据在预调研中入户走访发现,贫困户基本都集中在山区里,普遍存在土地、水源等自然资源匮乏的问题。并且存在资源结构、资源开发缺乏可持续性以及自然资源浪费且利用效率不合理等问题,这导致深度贫困地区缺乏生产动力。深度贫困地区大多集中在地势险峻、气候条件差的区域,以农业生产为主,生产效率受自然环境、气候和自然灾害风险的影响导致不稳定且投入产出比较低,扩大生产速度缓慢,一旦碰上水灾、旱灾、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就会引发根本性贫困。
1.2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足也是深度贫困地区的基本致贫因素。首先就是在铺装路面的修建方面,不同地域之间的交通阻断使得贫困地区在进行种植业、养殖业以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时后劲不足,大大提高贫困地区与外部地区的商旅成本。交通的不便还增加了房屋建材、生活商品的运输成本,无形中增加了农户的购买支出,农户面临“进出两难”困境。
1.3文化和制度等
贫困文化理论是从社会学的文化角度解释贫困现象的理论,它由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OscarLewis)首次于《五个家庭:墨西哥贫穷文化案例研究》(1959年)一书中提出。这一理论认为,在社会中,贫困人员因为贫困而在居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并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贫困人员的集体互动,从而使得在社会生活中相对隔离,这样产生出一种贫困亚文化。处于之中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进而维持着他们贫困的生活。而在贫困文化中长大的人有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和人格,使得他们即便遇到摆脱贫困的机遇也难以利用它帮助自己走出贫困。
贫困文化及历史因素是贫困可以“遗传”的重要原因之一。贫穷中长期生活的人,会受老一辈、村落文化和周围人生活方式影响,形成某种特定的行为和观念,并持续影响下一代,使得贫困者陷入长期贫困和贫困循环的局面。
2、个人层面
2.1教育
在贫困山区,因为经济的落后,信息的闭塞,使得广大群众无法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目前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发展状况并不乐观,仍有不少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一是基础教育投入仍然不足,且不均衡,效益不高。二是学校数量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办学质量相对较低。三是师资投入不足,数量缺额,结构不尽合理。四是贫困家庭无力使子女接受更多教育,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
2.2观念
思想观念落后,缺乏脱贫的内生动力,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是扶贫脱贫的最大障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主观能动性还有待提高。不注重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反而助长了“等、靠、要”思想,“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有的人发展产业不积极,争当低保户倒是很积极,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变成了养懒人的政策,完全变了味。
2.3健康
2015年底,我国的贫困人口占整个贫困人口的44.1%,涉及到近2000万人。近些年来,尽管脱贫攻坚在不断深入,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不降反升,从2013年的占比42.2%,到2015年提高到44.1%。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中国现实存在的现象。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扶贫面临的现实问题分析

下一篇: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扶贫面临的现实问题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