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黔东红色文化及其教育功能
 
更新日期:2022-07-04   来源:   浏览次数:25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黔东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1934年至1936年期间领导黔东军民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这段光辉历程里所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以及根据黔东革命

 
 黔东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1934年至1936年期间领导黔东军民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这段光辉历程里所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以及根据黔东革命史衍生的一系列红色文化资源。黔东地区看似一个简单的地理区位概念,但却是中国红色沃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贺龙、夏曦、关向应等人在德江枫香溪召开会议,成立了云贵地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其地域范围包括今天贵州省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德江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以及重庆的酉阳、秀山等县毗邻地域。黔东革命根据地是中央红军长征前全国仅有的八块主要根据地之一,创造了大量的物质与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元,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据统计,仅铜仁市八县两区就有不同时期的革命遗址370多处,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影响较大的如石阡甘溪红军纪念碑,困牛山战斗遗址,德江红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德江枫香溪会议会址陈列馆,红三军九师师部旧址,黔东独立师师部旧址,沿河红军渡纪念碑,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等等。另有大量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如《贺龙红军来黔东》《红军进沿河》《当兵就要当红军》《湘鄂川黔蛟龙腾》等红色歌曲或小调,以及《永恒的丰碑—木黄!木黄!》《血泪仇》《祖国万岁》等根据黔东革命史编排的文艺作品。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使得黔东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发动群众、组建工农武装、开展土地革命等一系列革命工作先后展开,不仅在黔东地区掀起了一场红色革命风暴,也点燃了贵州革命的星星之火,留下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有太多值得发掘、研究与开发利用的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蕴涵了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既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教育性是黔东红色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黔东地区不仅有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纪念馆,德江枫香溪会议会址陈列馆等重要的红色文化物质资源,还有如贺龙、肖克、席正铭、周逸群、旷继勋等革命党人的光荣事迹,他们的人格魅力及革命事迹传遍黔东大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黔东儿女。这些故居、旧址、纪念馆、陈列馆、纪念碑、遗址、博物馆等革命纪念场所,及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是当今社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与鲜活教材。正如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同志在石阡县困牛山战斗遗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指出,学习这段历史(困牛山战斗),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绝对忠诚、信念坚定、勇于牺牲、赤诚为民的崇高精神,是我们党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是共产党人政治品格和优良作风的鲜明体现,给我们留下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指引、精神的滋养,也是我们必须代代传承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敢于斗争,敢于革命,敢于胜利”是黔东革命精神的内核,这种精神早已融入黔东地区各族人民的血脉,激励着黔东地区各族人民不甘落后,奋斗不止。充分发挥黔东红色文化资源在学前教育中的教育功能,就是要让广大学龄前儿童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五星红旗为什么是红色的、革命先烈为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做出了哪些牺牲等基础的知识,让广大幼儿从小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用红色文化浸润孩子心灵,在耳濡目染中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黔东红色文化及其教育功能

下一篇: 黔东红色文化及其教育功能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