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时代“继续教育”意涵的二维指向
从国内外继续教育的定义来看,其意涵侧重于“继续”展开,并兼具二维指向。诸多定义之中,为学界所普遍认可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继续教育所做的界定:继续教育指经一定权威教育部门认定认可的教育机构,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追加式教育。继续教育具有时代性、针对性、适应性、灵活性等鲜明特点,该特点决定了继续教育并非只是单向度的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愈来愈呈现出一种双向度、二维指向的显著特性,即“继续教育”的主体对象既可以指向受教育者的学生,也可以是指教育者的教师。在今天这个知识、技能迭代更新日益加快的新时代,继续教育的二维指向性表现得愈发凸显。换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要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对处于供给侧端的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赋能师资建设的涵义
“赋能”即一定主体选择一定的形式和内容、精准赋予特定对象某种能量和能力的行为活动。该定义表明,首先,就“赋能”的主体亦即谁赋能、赋谁能而言,赋能者与被赋能者既可以是拥有知识、经验、技能等“赋能”条件的个体的人,也可以是指具有组织、管理、教育等“赋能”资质的人格化法人单位、团队实体。其次,就“赋能”的内容与方式亦即赋什么能、怎样赋能而言,现代社会利益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以及现代科技手段应用的泛在化、智能化,使得赋能的形式和内容已经表现得愈来愈丰富。第三,就“赋能”的目的亦即所要达成的目标而言,是要在一定期间内模块化、集束式赋予个体或人格化实体以一定的能量或者是提升其指向明确的某种能力,从而实现从0到1或1+1>2的倍增效应。
所谓高校继续教育“赋能师资建设”,也就是指高校教师通过参加继续教育,提高自身能力水平,最终实现教育教学能力的有序提升。其涵盖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的拓展、自身知识水平的提升以及自身专业技术能力的增强等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的高校继续教育,既是跟进时代步伐进行终身教育,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高尚道德观念的公民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专门人才主阵地之一。
(三)高校继续教育赋能师资建设的现实意义
兴国必须先强师,教师是立教之本,也是兴教之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和先决条件。由于知识经验的指数增长、学科门类的不断分化等,现代教育不断向专业化、系统化、制度化、终身化方向发展,这对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继续教育为赋能师资建设提供了有效之路径。
首先,有利于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终身学习的需要。在经济多元化、文化多样化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的现实条件下,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身知识储备,形成更加多元化与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唯有如此应用型高校教师才能跟上新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培养出思维敏捷、富有创造力的学生。作为国内外教师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种专业发展范式,继续教育使教师拥有了重新参与学习的机会,使其多元化、个性化终身学习的诉求得到满足。
其次,有利于促进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教育的作用愈加凸显。为增进新一代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影响他们的认识与品德,需要众多术有专攻、学有所长者向新一代系统传递,科学施教、严格训练。高校继续教育赋能师资建设,可以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最终实现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