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河北省沧州市南大港产业园区湿地为代表的环渤海地区旅游业蓬勃发展,近年来不仅吸引了一定量的外来游客与外来投资,还吸纳了各行各业的人才,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提升了当地环境质量。
基于旅游业良好的态势,加紧湿地景区旅游资源的对外宣传刻不容缓。对此,有关部门出台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如:旅游宣传手册、景区公众号、景区视频号、景区公示牌等。这些宣传手段不仅针对国内游客,同时也为吸引境外游客于此观光,故均为英汉双语版。旅游外宣文本是中华文化与文明的载体,翻译水平直接影响到外国访客对环渤海地区文化与景区的第一感受。为提高外宣文本的翻译质量,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关注环渤海地区的文化与旅游资源,可依照生态翻译学理论,不仅考虑语言维度的适应性转换,还需考虑文化与交际维度上的差异与合理转换。通过对景区宣传手册分析,笔者发现南大港产业园区湿地的外宣文本在语言、文化、交际三方面的转换存在下列问题。
(一)“语言”维度中存在的问题
“语言维”指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转换,这种转换应确保语言形式、语法结构、句型句式、文本修辞等最大程度上符合译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在旅游外宣文本中,“语言维”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拼写不规范、用词错误和专有名词不统一等方面,南大港湿地宣传手册的翻译也存在上述问题。
1.专有名词
在南大港湿地的宣传手册中,第一部分内容的标题为“河北南大港湿地简介”,相应的英文释义为“Hebei south dagang wetland profile”,可见译文将专有名词“南大港湿地”处理为 “south dagang wetland”。但在正文部分,“南大港湿地”又被译为“Nan dagang Wetland”,同一个专有名词在同一排版内出现了两种英文释义,而且首字母大小写不一致,属于典型的“专有名词”译文不规范、不统一问题。“专有名词”的不规范、不统一在各类旅游外宣文本中比比皆是,容易使外国游客对译文产生疑惑,甚至会形成景区误读,不利于景区的对外宣传,需引起有官方高度重视。
又如,在“鸟类资源”简介部分,标题“鸟类资源”被模糊译为“Biological Resources”, 而标题“生物资源”也被译为“Biological Resources”,造成了不同标题内容的重复与冲突。同样,外国游客极易对这种专业名词翻译的欠严谨性表示疑惑,甚至会对景区宣传的真实性与否表示质疑。
再如,南大港湿地宣传手册的“湿地资源”部分将“碱蓬”译为“suaeda salsa”,而“生物资源”部分又将其译为“common seepweed herb”;在“鸟类资源”介绍部分,“黑翅长脚鹬” 既译为“black-winged stilt”,又译为“himantopus”;而“丹顶鹤” 被同时译为“red-crowned crane”和“grus japonensis”;“大鸨”同时译为“bustard”和“otis tarda”;“大天鹅”被同时译为“whooper swan”和“cygnus”;“白枕鹤”也被译为两种英文释义“white-naped crane”和 “grus vipio”,像这种“一名多译”的问题不仅会出现在宣传手册中,也会出现在景区官网、景观公示牌以及门票的英文解释中,会使外国游客对景区内部景观产生疑惑,不清楚自身所见所闻究竟为何。
2.选词不当
例如,在介绍南大港湿地的生态要素时,宣传手册提到了“草甸”一词,并将其译为 “meadow”。 “Meadow” 在双语词典中的英文释义为 “a field covered in grass, used especially for hay”,即我们熟悉的“草地”,而“草甸”是“在适中水分下发育的以多年生草本为主体的植被类型”,因此译为“water meadow”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