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革命领袖的浪漫情怀
毛泽东一生都保持着他从青年时代游历宗教寺庙园林的兴致,他熟读史乘,对中华大地
上的名山大川中的古刹名寺了如指掌,对古代文人墨客对山水抒怀的诗词留咏,文辞典故都熟记在心,随时随地旁征博引,并用以点化时政方针。给他当过15年的随身警卫李银桥曾在回忆录中记叙了全国解放前夕,1947年毛泽东转战陕北期间游访葭县(今佳县)南河底村白云山庙的有趣经历。毛主席问他:“银桥,你到过寺庙吗?”他回答:“见过小庙,没有见过大庙”。主席向他讲了自己年轻时的游庙经历,然后问他:“想不想去看庙?”李犹豫说:“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马上纠正他说:
“片面,片面!那是文化,懂吗?那是名胜古迹,是历史文化遗产。”
毛泽东便说:“明天我们去看庙”。现在来看看毛泽东是怎么看庙的吧。
当时毛泽东去看的那个白云山庙是一个道佛混杂的地方性寺庙,当地《葭州志》也有记载,有相当的规模,也有特别的山地景观,并有不少道、佛两家的造像。毛泽东走进殿里,背着手看着那尊铜铸的真武大像,他说:
“过去统治者为了统治天下,费了很大心机。这全是劳动人民的血
汗修起来的,这是艺术,文化遗产,要保护。”
接着他又找留庙的道士们了解寺庙的维护状况,对道长说:寺庙里“这些东西,都是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保护好,不要把它毁坏了”。同时还指示县里拨些维修经费。接着他还参加了第二天的庙会,看了山西梆子大戏。李银桥担心人多杂乱,不安全,毛泽东说:
“你们又怕不安全吧?赶庙会就是赶热闹,人少了
还有什么意思?看庙看文化,看戏看民情;不懂
文化,不解民情,革命是搞不好的。老百姓利用
庙会行善作买卖,我们去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了
解这一带的民情和习俗,这对我们接近群众有很
大好处。今天只留两个人看门,大家都去!”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无产阶级新文化,在毛泽东那里绝不是一句脱离实际的空话。而且他还身体力行地在这些游历考察活动中创作了许多文学艺术水平极高的诗词作品,在国内外广为流传,为中国文化的山水美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例如1959年登庐山所作《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这首诗里的禅意风趣是非常耐人品味的。更可注意的是,这位经历过指挥带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领袖,他踏遍了云贵与川藏高原的山山水水,毛泽东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吟诵高山的诗人,中国历代诗人所吟诵的“三山五岳”,比起毛泽东在他的诗词里所抒发的山水情怀,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像以下这些诗句: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念奴娇·昆仑》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沁园春·雪》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样庄严、崇高、宏伟、博大而阳刚的山水美学,都是前不见古人,后无来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