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门糖塑的历史渊源
天门古为八百里洞庭湖泽地,地势低洼,旧时水患频繁。天门糖塑艺人多聚集于小板、马湾、岳口、胡市等滨湖地区,旧时水患连年,水灾时更是有“大雨瓢泼,田亩成河一望无际,屋若舟楫,鱼行鸟窝,鸟无着落”之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水患发生之时,无数天门人背井离乡靠糖塑谋生,正是这样的状况使得天门糖塑的快速发展。在还没有被科技冲击的古代,糖塑艺人们互相竞争,高手过招,创造出了不少精品。江湖中糖塑艺人还成立过许多帮派和糖人工会,制定行规行法,互相扶持,古时艺人们出门四五个月就能用手艺挣来全家人一年的开销。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天门糖塑得以完整传承,生生不息。
追溯天门糖塑的历史,各种文献都缺少记录。从天门市小板镇小板村的“糖塑世家”杨氏家族的传承谱系来推断,现在已传了四代;另外,天门糖塑是通过祭祀用的“糖供”发展到现在的说法,得到了近代不少糖塑艺人的认同。虽然民国时期用于祭祀的“糖供”均已不太重要,但那些做“糖供”的技艺仍然完好的传承着,并象征着吉祥如意。而现在天门糖塑的造型特征、人物服饰的装饰手法都有保留明清时期糖供的典型印记,正因此,天门糖塑有古代糖塑“活化石”的称号,在此方面来看,可以追溯到天门糖塑在明清时期有过盛行。
2天门糖塑造型的艺术特色
天门糖塑造型夸张,拙朴天真,肌理变化无穷。糖塑艺人不仅捏出了具有观赏性的造型,更捏出了天门地区甚至整个湖北省的文化盛宴。
在天门糖塑中,“塑”出来的精美万变的肌理与“吹”出来的光滑主体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造型尤为生动有趣。艺人们为了做出复杂的肌理感,在“塑”时会采用两种方法:其一是将四种颜色揉合在一起会有意想不到的精美纹理产生,比如波浪纹、虹霓纹、大理石纹等,看着是多层的纹样实际上只有一层。其二是用木梳压印,木梳压印的肌理似单调的鱼刺状,但经过拉、揉、扯、搓和重复压印处理就千变万化,呈现丰富的肌理效果。这种吹塑结合是天门糖塑区别于其他糖塑的标志性特色,其他城市也有,但是比较简单。现在山东、天津、北京、四川等地的糖人少有复杂的刀马人物作品,可能是因为时间流转,技艺失传了,而天门糖塑很好地流传下来。
除了吹塑结合的制作方法外,天门糖塑艺人还善于运用弹簧,装在糖塑的小部件上,拿在手中,作品立马就“活”起来了。运用在糖塑中的弹簧,直到现代才运用在西方雕塑中,从侧面反映出糖塑艺人超前的思维。例如鱼的鱼鳍、狮子的耳朵、凤凰的翅膀,孙悟空周围的五彩祥云都可以由弹簧连接,糖塑拿在手里轻轻一动,这些部件就连带着糖塑整体“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