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地方高校人才引育的必要性
 
更新日期:2022-07-05   来源:   浏览次数:8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党中央就对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即五治--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围绕五治地方高校需做好人才蓄水

 
 党中央就对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即“五治”--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围绕“五治”地方高校需做好人才“蓄水池”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强调高校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决定。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开拓精神、富有创造力,能对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即具备丰富知识、实践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创造能力的人才。
1人才队伍建设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决定》中提出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显现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紧迫性。如今聚集的人才能提高所在区域的资本、技术、管理的水平,吸引和留住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现有的治理模式。市域已逐渐成为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聚集地,治理过程中既要巩固好的经验,同时要“推陈出新”,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对人才要求更是以不断适应和满足当下治理的需求。目前市域社会治理中面临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食物供给安全性、环境保护、生命健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突发事件应对、信息化建设、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民生领域立法真空等诸多棘手问题。随着城镇化人口密度加大,导致治理对象更加复杂多样,对化解突出矛盾和解决重大风险的能力要求自然更高。以往仅靠工作经验、局部的知识来进行决策或是判断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甚至影响市域的稳定性。如在执法方面,人民群众反映司法案件处理不公正、不廉洁、不透明,执法人员素质不高,选择性执法时常发生,执法能力难以让人信服。在环境整治、非政府组织、网络虚拟社会、城市治理等民生领域仍存在立法真空的现象。但实践证明,法治具有固根本、利长远的作用,是国家治理的有效方式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利保障。在科技运用方面,大数据共享停留在制度层面,“最后一公里”由于技术支撑不到位,尚未打通。一些软件发布非法视频,进行网络诈骗,因而实施“智治支撑”的治理方式迫在眉睫。需要运用“五治”提升治理水平,但核心因素在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提升人才在改革创新、科技运用、数据分析、应急处理、风险防控、卫生知识等方面的能力。更需具备交叉学科、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创新型人才,能对现有技术、资本等多种资源进行资源的编排和重组,推进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
2地方高校人才引育的目标成为内在必然要求
地方高校所处区域经济发展腹地,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支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6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地方高校2653所,占比总量88.3%,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人才等区域资源优势,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首先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地方高校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其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优良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加强师资人才引育工作来促使师资人才队伍结构的合理性、综合素质的优良性,利于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其次在服务定位方面,以服务市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做好人才“蓄水池”的保障工作。高质量的引进师资人才会带来新技术和新思想,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甚至产生人才的“溢出效应”和“引力效应”,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此外,“存量”人才的培育相较于外地“抢夺”的人才,地方高校这片沃土直接培养的人才对城市更有“共情感”、“归属感”,留下来建设这座城市的吸引力更强。再者在社会治理主体方面,地方高校作为协同治理主体参与市域社会现代化,校地、校校、校所合作,有利于资源的共享、互补,更有利于学校突破原有学科的条块分割,从而优化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建设。
因此,地方高校与市域是双向赋能、双向服务、互动发展、融合发展的关系。如何认识现阶段地方高校人才引育机制存在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只有通过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在人才引育上与市域发展所需创新型人才相适应,才能突破学校发展的瓶颈,满足市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地方高校人才引育的必要性

下一篇: 地方高校人才引育的必要性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