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追本溯源:河南豫剧的发展历史
 
更新日期:2022-07-06   来源:   浏览次数:14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豫剧原名河南梆子,又叫土梆戏、河南讴、靠山吼等,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乾隆十年(1745)编修的《杞县志风土风俗志》,记载了逻逻、梆、弦等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又叫“土梆戏”、“ 河南讴”、“靠山吼”等,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乾隆十年(1745)编修的《杞县志·风土风俗志》,记载了“逻逻、梆、弦”等类戏曲的演出情况;许珂辑《清稗类钞》中有“土梆戏”条目;乾隆年间纪实性小说《歧路灯》描写了当时开封流行的“梆锣卷”。从上述文字记载,乾隆年间就有了河南梆子,这时正是戏曲史上著名的“花雅争胜”时期,河南梆子的形成和不断壮大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清末,河南梆子的活动范围大大拓展,形成了豫西调、祥符调、豫东调等不同区域的分支。民国时期,河南梆子已经是中原地区的第一大剧种,现代戏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出现在戏曲舞台。同时,女演员特别是具有个人艺术风格的明星演员大量涌现,使得演出团体行当发生变化。五、六十年代,一批新的文艺工作者成为豫剧现代戏的主体,古代题材的传统豫剧逐渐向现实主义的戏剧精神靠拢,豫剧现代戏《刘胡兰》《朝阳沟》《李双双》等经典剧作均产生于这一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及文化的因素,豫剧开始在台湾落地生根并走出国门。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想情感发生丰富的变化,现代戏的题材进一步扩大,出现了体现社会、家庭、伦理、爱情、个人命运等问题的剧作,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好,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受多元文化艺术观念的影响,现代戏改变了以往相对固定的剧本模式,出现了像《香魂女》《老子,儿子,弦子》《红果,红了》等多方位展现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剧作,建立了豫剧现代戏新意识、多元的审美形态。进入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多元化的大趋势,豫剧现代戏突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借鉴影视剧作的创作方法,多层次、立体化地呈现了时代场景,出现了《红菊》《常香玉》《铡刀下的红梅》《清风茶社》等贴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观念和欣赏趣味的作品。《河南戏曲现代戏研究》“概论”中选编论述了河南戏曲现代戏的鲜明特色以及河南豫剧对现代戏发展的贡献,也为地方剧种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追本溯源:河南豫剧的发展历史

下一篇: 追本溯源:河南豫剧的发展历史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