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在网络场域中疗愈的过程,是通过构建情感景观再现现实情境,以氛围化情境传递情绪情感。“景观并非一个图像集合,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通过图像的中介而建立的关系。”青年群体在网络中创建社交群论,在群落中以情感符号搭建一处景观,掀开情感剧场的序幕。符号承载着个体的情感在网络中穿梭,拓宽情感表达的方式,消解个体之间的情感表达隔阂,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丰盈表达的内涵。这是一场场由符号组成的情感戏剧,青年们在进入群落的一瞬间已然是剧中的角色,共同呈现一场“孤独的欢愉”。
1、情感符号:情感的表层通约
青年群体在网络群落使用符号进行情感交流,通过字符、颜文字、表情包为主实现情感表达无形之中,符号占据个体交流的主流模式,成为个体进行互动的桥梁,情感的表达也从传统的直观多维立体环绕式转向隔屏符号化的传输。德里达说:“从本质上讲,不可能有无意义的符号,也不可能有无所指的能指。”没有无所指的符号,也没有无符号的所指,符号即是情感内涵的呈现,亦是情感传递的载体。
符号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也使得个体间情感交往愈加自然,身体的缺场转换为网络的再现,使得情感更易冲破现实屏障即时表达与广泛交流。当下是前所未有的符号化生活的时代,青年群体在网络中的生存以符号体现,青年群体在社交网络中以符号建构自我、塑造形象、交流情感,并在其中寻找生存的意义。美国哲学家皮尔士认为:“每一个思想就是一个符号。而生命是思想的系列,把这两个事实联系起来,人用的词或符号就是人自身。”也就是说,青年群体在网络中用符号来标识自身,如用emoji来呈现情绪、通过图像app来复刻个人形象、用数字符号来展现身份信息,最后真实的人转化为符号化的虚拟人在网络中生存。甚至,日常生活也能通过符号再现网络,如网上商城、网上办公、上网课等等,人现实生存的场景都能在网络中再现,不仅人走向符号化,日常生活也呈现符号化。皮尔士在其符号学理论中,将符号分为像似符号、指示符号、规约符号,其中规约符号即人类社群内部对“符号”的约定俗成,通过社会文化决定符号与意义的关系。而情感的表达也是约定俗成的,愉快的大笑、悲伤的流泪、愤怒的皱眉等,但当个体间彼此“不在场”时,就需要通过符号解释情感,情感符号随之产生。情感符号是个体真实情感的再现,源于现实生活中个体间的情感通约,即大笑的表情是开心、流泪的表情是伤心等等。所以,情感符号在网络社交群落中也呈现通约性。
舍勒指出情感符号是情感形式的表达路径,是情感直观的双重对象之一。青年群体集中在网络中以符号进行情感表达和生存,其中“网络语言符号是狂欢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表现符号”,如年轻人不讲武德、干饭人干饭魂、转发这条锦鲤等等,以上现象都是一场场以符号之名的集体狂欢。在狂欢的场景中,符号作为情感的话语体系,承载着青年群体的情感联结和思想交流,加之符号的通约性、可复制性、趣味性都使其能瞬间遍布网络。而其中表情包是传播速度最快、最先引起情感共振的元素,表情包始于微博、火于微信、更迭速度快紧跟当下热点,甚至某程度上代替了文字语言符号成为青年群体网络社交的必需品,满足青年群体情感表达的需求。表情包是使用者的内心情感、视觉传达、个性呈现的表征,青年群体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相较于文字的含蓄,简单生动的图片更能代表其个性的情感表达方式。青年群体喜欢打破陈规、解构生活、情感共鸣都在表情包的运用上体现,简单的图片配上点睛的话语,即生动又有趣,使得扁平的聊天界面都因其变得生动。表情包承载着个体的情感在网络中穿梭,消解了个体之间的情感表达代沟,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生动了情感的内涵。但是,网络中的情感符号具有可复制性,使得个体容易陷入复制他者情感的陷阱,被感染的情绪通过符号转变为自身的情绪。因为,“当一个新型的情感组合尚未被命名并形成一个情感范畴时,就可以使视其为两个独立的情感,情感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就是情感间性。”也就是说,个体间不同的情感会发生作用,个体自身的情感可能会随之改变。个体在接收网络情感符号时,情感随着符号变化,长此以往多重的交叉感染后个体真实情感走向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