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要重视应用型工程教育,并注重通识教育、创业创新教育、工程伦理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教育等。
1.应用型工程教育
伴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业交叉融合,现代工程变得日益复杂。现代工程项目是由“计划→策划→研究→研发→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等各环节组成的复杂工程链,每个环节都涉及到大量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等问题,各环结构成价值共同体,相互配合、相互发展。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下,工科学生总数大规模增长,成为推动产业结构的生力军。应用型工程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下,培养大批不仅应保持较宽的专业基础,更应具备较强的工程设计能力、产品研发的系统方法和市场开发能力,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实践型和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2.通识教育
进入普及化阶段,进行高等教育是人的一种义务,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一门技术,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通识教育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教育模式,其关键作用在于使“人”成为有优美情感、有思想、有宽广知识域、有开阔视野的人,重点培养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样求知”、“怎样做事”、“怎样共处”的基本态度和能力。相对专业教育而言,高校通识教育承担着三重使命:其一,补缺、纠正,摆脱狭隘与浅薄(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大学阶段过窄过细学科专业划分);其二,知识整合、融汇贯通,由知识的统摄升华为智慧的领悟;其三,超越个人、功利,实现社会价值和人格养成。通识教育的实现形式有开设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融渗、跨学科课程、项目课题研究、系列讲座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
3.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不断涌现,知识经济时代已到来,并且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精细、复杂化,行业间联系更紧密、融合化。当前,我国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面临着转型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创新创业人才,为建立创新型强国提供最坚实的智力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照进了普及化高等教育时代,而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校发展的生力军,担负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使命,要主动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新路径,促使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
普及化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必须把握三条:其一,“融合”,创新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带动创业;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引领创新;创新与创业相互融合、相互发展。其二,“全纳”,教育对象不在是局部学生,而是面向全体所有学生;教育内容不局限于一门课程,而是融入到其他各门课程中、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各种教育中,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教育合力;其三,“社会服务”,着眼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形式设置独立的课程、其它课程融渗(尤其专业课程渗透)、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中心)、实例分析、情景模拟、社会实践、讲座报和校园文化等。
4.产学研教育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产学研合作教育得到了重要的发展,但是高校与社会各界联系没有突破,呈现出象牙塔封闭式教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校与社会的界限变得模糊,必须建立协同合作的多主体产学研教学模式,有利于解决高教普及化面临的三大问题(投资、质量、就业),也是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和特色。
普及化时代,产学研教育要注重“科教”和“产教”的双融合,使得人才培养、产业企业、科学研究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在政府的牵头作用下,应用型高校、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三主体”形成命运共同体,互动发展、同频共振、融合创新,形成人才培养合力,充分发挥各主体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形成新时代产学研教育的新实践模式。双融合产学研教育的实现形式:1.多元投入、多主体治校办校,多元评价,合作办学,合作育人。2.“三主体”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等平台基地,学生获得企业、科研院所关于最新产业的技术和知识,以及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企业、科研院所获得解决技术难题的方法、先进科学研究,以及优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