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更新日期:2022-07-07   来源:   浏览次数:12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产生信息披露洼地,出现信息披露盲点行业披露差距过大造成信息披露空白,出现披露盲点。不同行业、地区存在的差异性披露现象使得在信息披露中产

 
 (一)产生信息披露洼地,出现信息披露盲点

行业披露差距过大造成信息披露空白,出现披露盲点。不同行业、地区存在的差异性披露现象使得在信息披露中产生了信息洼地和披露盲点,造成部分行业近于空白披露状态。对于披露透明度存疑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对其投资意向大大降低,信息洼地和披露盲点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这一趋势,对相关行业造成系统性打击或行业萎缩,甚至退市等问题。
(二)延迟披露时效缺失,真实信息批而不漏

滞后披露在丧失信息时效性的同时往往隐藏信息真实面目,关键真实信息难以表露。上市公司在进行信息披露过程中,出于己方利益考量(内因)和披露环境限制(外因),存在逃避抵触信息披露的主观意愿,仍然普遍存在延迟披露现象,甚至出现个别上市公司通过利用本就滞后的披露信息进行暗箱操作,进行欺诈性交易的现象。由此造成信息误导、扰乱市场投资秩序等问题,造成信息错时披露、资本无序扩张等严重问题。
信息披露的价值在于可用、可参考。对于信息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而言,披露时间决定了是否具有时效性或者具有多大程度上的及时性,已经丧失时效性的披露信息带有往年重复数据和经过人为处理的信息,使得信息披露处于“批而不露”尴尬境地,致使投资者和市场未能了解到企业真实财务信息,获取披露信息的不对称增加了投资者的选择难度,进一步加剧了二者主客双方的不对等地位和投资者地位弱势趋势。
(三)披露信息可信度低,企业利用制度缺陷

部分企业利用披露漏洞发布会计信息,通过不当披露发布可信度和可利用率低下的无用信息。不当披露即不规范披露,部分上市公司对利润分配对象的随意调整降低了自身的信誉和公信力,相当程度上是在透支自身无形的诚信资产,对于信息披露市场而言,则造成了日渐扩大化的披露漏洞。不具或很少带有参考意义的中期财务报告往往不含有同时期往年重要数据,其中的财务分析和进一步的评估改进措施在现实中不具有可操作性,这使得披露报告可信度降低。尽管此类信息在形式上做到了应批尽批,但就内容而言仍是在利用现有法律法规漏洞逃避投资者和市场关注点,不仅对企业自身发展埋下隐患,还极易形成恶性“示范”效应,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漏网之鱼”不断增多,将使市场披露氛围持续恶化。
(四)虚假披露扰乱秩序,市场迷雾逐渐加剧

虚假不实披露扰乱市场秩序,加剧投资者对市场迷雾的甄别能力。经过上市公司“美容”处理后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这不仅误导投资者做出错误决策,造成利益受损,更容易让企业本身忽视自身财务问题,对资金流动做选择性解决,进而沦为资本循环上的“鸵鸟”[ 对明显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逃避问题]。在我国投资信息环境仍不甚透明的情况下,并不意味着信息披露越多越好;相反,若虚假信息泛滥,则信息乱源,真假难辨,加大了辨别、分析、处理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资本市场因其逐利的本质属性,资本力量释放并利用信息,通过信息剪刀差获取收益,具有充斥信息迷雾的属性,因虚假披露释放的信息源无疑加剧了这一市场迷雾。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