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民间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取向演变
 
更新日期:2022-07-07   来源:   浏览次数:8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儿童文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潮起潮落使儿童文学内蕴的教育价值产生变化,其教育价值取向是基于儿童教育观的变革而改变,通过发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儿童文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潮起潮落使儿童文学内蕴的教育价值产生变化,其教育价值取向是基于儿童教育观的变革而改变,通过发展史梳理可知其教育价值取向演变为注重民间儿童文学的通识教育作用,至回归儿童本位的文学意识崛起,再至儿童育于文学教育之中。
(一)注重民间儿童文学本体功能的教育观
民间儿童文学原本是为了将乡土的价值观赋予在故事之中教育儿童,随后发展为口头的诗歌、童谣等多种形式。在编创中逐渐成型,该阶段的作者也承担着教育者的身份。此时民间儿童文学教育是成人预设下的教育。首先,新中国刚刚成立初期,不同区域内的社会结构在逐步转型,人们关注恢复发展民族文化。儿童在民间儿童教育的过程中承担的角色仅为接受民族知识的人,民间儿童文学所教授的对象是成人预先设计好的儿童身份。其次,未成型的民间儿童文学体系难以支撑教育,因而在广泛的教育观之中并没有认同民间儿童文学的娱乐性。该阶段处于儿童文学生成时期,民间儿童文学在此期间是收集口承语言民俗,收集者会趋向于采纳富有哲理性或者民族知识性的文学材料,构架奇特的原始材料就会被过滤掉,在成人视野中的这类故事毫无价值。最后,课堂教育未真实的探寻到民间儿童文学自身蕴含的精神价值。肖甘牛在广泛的收集和改编壮族民间儿童故事之后,更多的注意到文学的通识教育功能,因而他前三十年站在三尺讲台上把业余搜集到的民间故事讲述给学生听,但却忽视了民间儿童文学自身蕴含的儿童教育功能。因此,起初的民间儿童文学教育仅停留在对文学本身的教育,收集改编的文学原型也是倾向于文化知识类型,目的在于让儿童接受文学之中的知识及价值观,漠视了民间儿童文学以及儿童在教育之中的地位。
(二)回归儿童本位的儿童观
改革开放之后,80年代西方“人道主义”思想让作家创作文学时重新审视了儿童地位,通过民间儿童文学的教育让儿童得以怎样的发展?文学作家在创作民间儿童文学时不再一味的追求富含“逻辑”性的文学材料,童真的语言和稚嫩的故事概要同样能够引起儿童的好奇心,回归儿童本位,从儿童视野出发。《莫笑邻居起火》全篇只有四句话,讲述了自私的人嘲笑邻居家起火,最后被火烧到自己家的故事,虽然语言简约,但以“还不快救火?”与“火不是烧我的房子,救什么?”接连的反问树立了一个自私人的鲜明形象,在四句话之中告诫儿童人生哲理。同时,省略大量无关紧要的文字赘述,让民间儿童文学保持最纯粹的状态,四句话足以引起儿童的无限遐想。许多文学作家在创作儿童文学的时候,容易理解儿童文学不仅是对儿童的教育,也是对成人的引导,这才是文学应有的样态。但事实上,儿童文学实质是为了服务儿童这个群体。正因如此,民间儿童文学保留最强的生命力来自于儿童视野,在发展中逐渐的脱离成人文学的加持,进而回归于儿童本位,将儿童看作是民间儿童文学的创造者。、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民间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取向演变

下一篇: 民间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取向演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