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基于社交媒体特征的礼仪探索
 
更新日期:2022-07-07   来源:   浏览次数:9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社交媒体形成了一个虚拟世界,这个比喻毫不夸张也不抽象。使用者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随心所欲地创造出一个个性化的3D形象,在虚拟的世界里生活:衣食住

 
 社交媒体形成了一个虚拟世界,这个比喻毫不夸张也不抽象。使用者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随心所欲地创造出一个个性化的3D形象,在虚拟的世界里“生活”:衣食住行。跟现实生活几乎无差别,更为理想的是不用被担心贴上“被贫穷限制了想象”等等标签,可以行心之所向,从而实现了最高级的社会表现形式和最丰富的媒体形式,最大限度地进行个性表达和知识共享。
因为社交媒体拥有的特殊性以及其产生的不可小觑的力量,就注定了社交媒体的礼节有必要知道而且非讲不可。另外,与之适用的礼节更多样化更灵活也更具影响力。虽然错综复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顺着其特性这根藤,就一定能摸到这个“世界”该讲该守的礼的这个“瓜”。
1从参与性及开放性分析
社交媒体的开放性以及参与性使得其使用者,可以是刚学会表达思想的孩童;也可以是头发花白的耄耋老人;可以是游手好闲的地痞流氓;也可以是日理万机的有志之士等等,但凡身边有台可以连接网络电子设备的人都可以成为社交媒体的信息创造者与接受者。因此,在推送或是分享信息的时候,要权衡信息的可靠性,适度性,影响力等。揭开“礼”的层层面纱,其实就是公德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涵盖尊老爱幼,关爱他人。所以,倘若选择了使用社交媒体这个平台,就等于在选择的同时承担了相应的责任,此二者合为一体,相辅相成不可割裂。推送分享的信息,不能违背社会公德,不能体现黑暗扭曲人格,更不能是反社会反人民的。
以上是从使用者参与的角度得出一条基本的礼仪准则:社会公德,这是一系列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出于每个社会个体在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社会公德是维护群体成员间最基本的一种关于社会关系的秩序,也是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道德要求。这既包括我们熟知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等,还包括我们容易忽视的奉公守法——这个在现实世界中人们会谨记并遵循,可是在社交媒体这个世界里,由于其特殊性,人们容易产生误解,以至于犯法了也全然不知。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使用者常常狭隘地只看到其“个体”“自由”却忽略甚至天真地以为可以“无法无天”“我的地盘我做主”。不守礼——不守社会公德。其中不乏有无意之失,亦有蓄意而为,轻则损人不利己受到正义的谴责,重则受到法律的制裁。此类事件不绝于耳,所以人们在使用社交媒体时,这一礼仪要谨记于心,这也高度契合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再从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分析应该遵守的基本礼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交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在主动性、自由度上无限扩大。社交媒体的开放性聚集了群众智慧,同时也带来了网络舆论和安全问题,虚假、错误信息和评价等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各种信息夹杂鱼目混珠,一时间难辨真伪。例如,通过社交网站推送虚假筹款信息,利用人们的同情心,非法骗取钱财等等有违社会公德的事件屡见不鲜。因此,在使用社交媒体时,还要求使用者真诚守信,从事实出发。“诚实守信”也是社交媒体使用者应该做到的礼仪之一。
2 从社交媒体的协作性以及对话性分析
社交媒体的协作性以及对话性更加清楚明白地展现了使用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协作性强调的是一种合作精神,一种集体的力量。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人的社会性同样体现在网络数字世界,众人拾柴火焰高。使用者从奉献社会的角度,心存善德终能行善举,与其他使用者一起充分利用社交媒体这个平台,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对话性可类比人与人之间的实际对话行为。社交媒体使用者应该要持有包容心,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切不可不问青红皂白就对他人的观点看法,持有排斥甚至是敌对情绪。换而言之,就是尊重其他人的观点看法。另外,在“对话”期间,也应该注意词语适度,不可过激,应该做到有理有据、有礼有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要求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所以,在对待处理与自己不同意见见解的时候,要以礼相待。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基于社交媒体特征的礼仪探索

下一篇: 基于社交媒体特征的礼仪探索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