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门应用型很强的文科专业,重视培养学生从事采访、写作、编辑、评论以及报道策划等实践能力,这是新闻学专业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James Carey称,新闻学是叙事艺术中最严格的一种,这种艺术是一种色彩鲜明的社会实践。调查表明,有高达81%的新闻业界人士认为,应将高水平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作为新闻传播学院未来的教学重点。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新闻学专业教育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要“加快培养会使善用‘十八般兵器’的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的新闻学专业应用型课程,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报道策划》和《深度报道》等,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理解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指导专业技能实训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课程的课堂教学却一直面临着不少问题,尤其是实践性不足的问题屡遭诟病,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讲授“重理论轻实践”
新闻学专业被称为“文科中的工科”,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既需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训练学生熟练的实操能力。因此应用型课程教学重在“理(论)实(践)交融”,教师授课不能只停留在单纯的“理论灌输”层面上。
列宁在谈及对俄国工人阶级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指出,“灌输”不仅是理论宣传,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要把我们的理论变成枯燥乏味的教条,不要光用书本子教他们理论,而要让他们参加日常的斗争”。从当前高校新闻学专业应用型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来看,绝大多数都还是以教师的理论灌输为主,学生缺乏必要的参与机会。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许多教师虽毕业于高校新闻传播学院,拥有新闻传播学博士或硕士学位,但普遍缺少从业经验,社会阅历、工作体验等与真正的新闻实践尚有不小的距离。二是在现有高校评价体系下,不少教师在学术取舍上已脱离新闻学核心价值,热衷于钻研和讲授理论,对培养学生实操能力持轻视态度。如此,新闻学专业应用型课程的课堂教学便出现了偏重理论讲授,很少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甚至是有意回避实践教学的现象。
(二)案例使用“重文字轻视频”
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应用型课程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被广泛使用。由于案例内容大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可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提高他们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也应看到,课堂上许多案例都以PPT形式被快速呈现,虽节省了时间,但过多的文字表述也易使学生难以抓住重点,浮光掠影,印象不深,并且课堂气氛也显得较为沉闷。
认知心理学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具体的、特殊的,指向某个目标的。因此,认知过程的分析必须包括内在情景的分析,包括认知者的态度和能力、动机和需要,也要包括外在的环境分析,如物理条件、任务指向、时间场合等等”。即认知是通过“具身—嵌入”形式、在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的。从这个角度看,视频教学显然要比使用PPT的传统案例教学更有针对性,因为它能够调动学生更多的感觉器官,而感觉器官被调动得越多,学生的沉浸感和参与感也就越强,越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专业实习“重过程轻质量”
长期以来,高校新闻学专业教学大多都将自主实习和完成专业实践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主要渠道。客观地说,这种实践训练虽是“片断式”的,但对学生认识社会、将课堂所学运用到新闻采编实践以及提前适应就业岗位等,的确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现有的专业实习模式开始面临新问题,很多实习已带有蜻蜓点水“走过场”的意味,还有些甚至已出现了难以为继的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