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自我效能指的是儿童对于自身已拥有的阅读能力的主观判断,是对自身能否运用阅读能力、技能或策略完成具体阅读任务的内心评价。儿童作为成长中的“人”,其对于自身阅读的态度和观念在阅读行为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儿童阅读自我效能的提升不直接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但可以驱动儿童阅读行为,形成更浓厚的阅读欲望和更持久的阅读行为,间接促进阅读能力发展。
(一)儿童阅读自我效能的内涵特征
——具有生成性。理论上讲,儿童阅读自我效能是儿童整合自身亲历的阅读感受、阅读效果以及相关替代性经验等因素综合形成的,具有主观认知加工的属性。但在正常难度的阅读实践中,由于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阅读自我效能与儿童自身所拥有的阅读能力高低关系并不大,其生成往往取决于阅读过程中周围环境给予支持的种类和程度,如家长和老师的鼓励、提供的阅读条件及阅读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具有动机性。儿童阅读自我效能直接影响儿童具体阅读行为动力心理过程的功能发挥,决定儿童阅读行为的表现,包括阅读书目难易的选择、阅读努力程度、阅读时间长短、阅读抗挫能力等。拥有高阅读自我效能的儿童对于阅读更加自信,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付出长时间的努力、始终坚持阅读目标;低阅读自我效能的儿童对自身阅读能力缺乏自信,对阅读目标缺乏信心、容易轻言放弃。
——伴随阅读情感。儿童阅读自我效能伴随着阅读的整个过程,与儿童对于阅读价值的信念之间存在积极的正相关,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具有高阅读自我效能感的儿童更可能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他们更能体会到阅读所带来的收获感和快乐感,进而促进阅读实践的深入;而低阅读自我效能感的儿童则容易伴随消极的情感体验,他们更多地关注于自己不舒适的感受而阻碍阅读行为的继续。
——不稳定,具有起伏性。儿童阅读自我效能不是儿童较为稳定的心理特质,在不同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情境中,会随着儿童对自身阅读行为的主观判断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如儿童对于不同题材、不同主题的文本的阅读效能是不同的。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儿童阅读自我效能呈现出整体趋势提升,但在具体阅读任务中有起伏的特征。
(二)儿童阅读自我效能的信息来源
儿童阅读自我效能的形成和提升取决于儿童获取的相关信息。儿童对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直接影响儿童对自身阅读能力的评价,并在特定的阅读任务的分析中产出阅读自我效能。
——自身阅读经验。儿童自身阅读实践所取得的感受和经验是儿童阅读自我效能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儿童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会不断收获其阅读能力和缺陷如何的信息,虽然这样的信息往往和儿童真实的阅读能力会有所偏差,但这样的信息来源将有力促进儿童阅读自我效能的形成。此外,儿童在阅读实践中经常体验到战胜困难的成就感,其阅读效能会大大增强。
——阅读情绪和状态。阅读过程中伴随着的阅读情绪和状态影响着儿童对于自身阅读能力的判断。进取乐观的阅读情绪和较为专注的阅读状态暗含着儿童对自身阅读能力的确信和对阅读结果的良好预期,反之,则会产生较低的阅读自我效能。需要强调的是,基于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长时间高强度或低强度的专注状态都不利于儿童阅读自我效能的提升,中等强度的专注状态更利于产生良好的阅读情绪并促进阅读自我效能的提升。
——同伴阅读。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着其更容易受同伴的影响,通过观察同伴阅读行为,尤其是那些被认为与自身水平相当或相似的同伴,能够使儿童获得相关阅读任务的认识,并影响阅读自我效能。观察同伴阅读影响儿童阅读自我效能是双向的,儿童间阅读的相互影响可以有效促进儿童整体阅读自我效能的提升。
——教师等他人评价。他人对儿童阅读的评价影响着儿童阅读自我效能的产生。特别是教师作为儿童阅读的重要他人,及时给予学生阅读行为的具体反馈,包括战胜阅读困难的勇气和策略,将对学生对自身阅读能力的自我知觉带来积极影响。比较上述“自身阅读经验”“阅读情绪和状态”“同伴阅读”信息来源,言语上的评价对儿童阅读自我效能的影响有限,但对于抵制儿童因阅读困难出现的阅读效能降低有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