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学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导师队伍和质量得到相应的提升。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018年共招收研究生58名,均按时完成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任务。根据对地球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生进行调研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态度不积极,功利心较强
随着我国基础研究投入的减少,加剧地学科研低潮,地学研究生对专业态度不积极。地学本科生就业压力增大,专业对口的就业去向较少,且大部分属有编制单位,相当一部分研究生以取得学位为最终目的。加上研究生学历已经成为工作晋升、报酬的重要指标,本科生继续攻读研究生,只想“拿个文凭”,以期毕业后能够更加顺利的进入编制单位,或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优势。学历是评判工作的一个依据,但绝不是唯一标准。地学研究生应该扎扎实实完成各项学术任务,杜绝三“F”(浮躁、浮夸、肤浅)学风。
(二)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地学研究的野外工作繁重、艰苦,实验过程繁琐、乏味。在研究生和导师双选过程中发现,一部分研究生不愿意从事出野外、做实验等“累活”,更愿意待在学校操作软件来完成毕业论文。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着求快的心理,尽快完成枯燥的实验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生离体力劳动越来越远,导致研究生不能适应、不想适应地学工作中的“累活”。
(三)跨专业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研究生整体专业水平亟待提高,跨专业学生基础能力较差。跨专业学生在地学专业普遍存在,尤其是入门较易的理科专业,其专业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尽管研究生在考研时进行过深入的学习,但只是对考试相关1-2门课程内容较为熟悉,而本专业学生的所学习过的专业课程至少在20门以上。且集中学习阶段和做论文阶段内容不连贯,使得所学专业知识与之后选题不相符。
(四)原创能力差
地学研究生在开展科学研究时,首先参照类似研究的硕士、博士论文,学位论文中相关的综述、方法撰写详细。但是,大部分地学研究生只是简单的参考,把相关研究方法搬到自己的研究区中,简单的换个地方做类似的工作。出现在科研中不求甚解,缺乏深入思考,简单照搬进行研究,不能够灵活的应用,难以创新。
(五)社会适应度差、务实求效差
地学研究主要为基础研究,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地学资源需求下降,与社会难免存在脱节情况。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地学研究生应该更加注重与生产相结合,开发不同的地球资源利用方式,如旅游地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