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当代爱情观念的异化
 
更新日期:2022-07-11   来源:   浏览次数:5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爱情概念的泛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爱情作为一个主观概念,虽然受着时代背景、文化环境、社会语境等多方面的限制,但在根本的意蕴层面,不同的

 
 (一)爱情概念的泛化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爱情作为一个主观概念,虽然受着时代背景、文化环境、社会语境等多方面的限制,但在根本的意蕴层面,不同的爱情观念还是具有着深层的内蕴一致性的。即使是在因受儒家文化所统治古代中国,在普遍不言爱情的社会语境中,依然有着爱情的存在。有些人对此抱有否定态度,认为古代恋爱、婚姻不自由、男女性社会地位不对等等状况意味着爱情观念的淡泊。然而恰恰相反,此种论调实际上混淆了爱情观念与社会情感观念的界限,只是捆绑着婚姻等社会其他情感观念的“情”,而非前者是个体层面的主观体验和追求的“爱情”,是一种爱情概念泛化的现象的具体表现。在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中我们可以轻易找出真正爱情的影子,例如《氓》《孔雀东南飞》《窦娥冤》等都能寻找到脱离社会情感的、更多偏向个人体验的爱情的踪迹。这样来说柏拉图爱情观念作为对爱情的本质与内蕴性的探讨,依然蕴藏着现实意义。
但观照当下社会的普遍观念,我们不难发现,爱情概念的泛化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是平淡无奇还是轰轰烈烈,均有着明确的利益导向,而脱离了单纯的对善与美的追求。所谓的“爱情”更像是一种用来达成某种功利性目的的工具,也更多的与男女之情、同性之爱、婚姻之事产生千丝万缕的勾连,反观柏拉图的爱情观念,我们可以说爱情概念的泛化是一种对肉体之爱的趋近而对精神之爱的回避。

(二) “爱消失了”现象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使得本该细腻体察的个人情感观念模糊甚至是迷失,“爱情”就赫然位列其中。“以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现在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外部刺激使得“爱”这一类灵韵化的主题不断的产生淡化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它变成了一种在对应装置之下应运而生的东西,即所察之爱而非本真的“爱情”,而是一种为功利目的妥协后产生的概念异化。所消失的并不是爱情本身,而是对于爱情的体悟变得模糊朦胧了,从而在个人情感深处产生了对爱情的质疑。然而实际上,这种质疑刚好就能说明爱情的存在,且正是柏拉图所言的那种对善与美的占有的欲望,所以“爱消失了”本身就是当代爱情观念异化的一种结果。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当代爱情观念的异化

下一篇: 当代爱情观念的异化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