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现实意义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其中“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之努力的明确方向,但前提首先要了解培养的“人”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逐步成为社会主流,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社会发展的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而现状却是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劳动力短缺问题愈发明显,“空心病”、“尼特族”等社会现象日益凸显。究其原因,社会环境的开放,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当代大学生的自食其力的内驱力不足,自然学习动力也不足,他们追求自身思想独立但又充满矛盾,他们崇尚权威却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的教学模式,他们关心国家命运前途但价值观更加务实,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但缺乏信仰、内心空虚。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能让他们接触大量的信息的同时,也给他们回归现实社会带来了困扰。
实践育人的目的是让教师不仅仅是传授技术和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大量的信息世界找到有用的信息并用他们来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对青年的寄语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这深刻包含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青年寄予的厚望,而这些精神必须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出其潜在价值和现实意义。
2、工科类人才培养规律的必经阶段
无论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还是杜威的“经验中心学习模式”都强调了学习过程是个体与环境之间周而复始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现实教学过程中,工科学生通过短暂的学习了解了专业学习内容,却也往往陷入迷惘,对工程方面及今后职业的不了解以及知识运用的不熟悉,让获取知识和实际应用出现了割裂的状况,使学习成为通过考试获取学分的手段。而知识是一个转换的过程,学习是过程而非结果。在工科类专业如汽车、机械专业性极强的学科,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备能够在抽象概念的指导下,运用先进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能力最终要作用于工程实际。实践育人并不要求学生对概念本身有多么深刻的理解,关键在于工程中解决实际问题、开发新产品及技术程序方面的动手能力。因此,实际的操作能力与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同等重要性,而从业人员在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能力也只能在工作中获取。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是工程人才培养的必经阶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工程视角下怎么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时感悟专注敬业、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