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是由瑞典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的。这一理论源于卡塞尔的社会过程理论和威客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缪尔达尔认为,某一社会经济因素(假设为A)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假设为B)的变化。B的变化(第二级变化),反过来又会加强A的变化,并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A变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累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1944年,缪尔达尔出版《美国的困境: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一书。他指出,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与黑人的物质文化水平低下是两个互为因果的因素。白人的偏见和歧视,使黑人的物质文化水平低下;而黑人的贫困和缺乏教育,又反过来增加了白人对他们的歧视。缪尔达尔将这种循环因果发展的趋势分为上升循环和下降循环两种运动形式:在运动着的社会经济关系中,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影响着与它有关的其他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从而形成上升的、或者下降的积累循环因果的变动。 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引起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广泛关注,在公共行政、教育、社会改革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日趋多样、开放,各因素、数据之间的关联日益紧密,教育库积的构建也中吸取积极的养分。
2.财富累积的仓库理论。张五常教授在他的著作《经济解
释》中提出了分析财富积累的理论——“仓库理论”:“积累财富跟积累任何物品一样,都需要有仓库。忘记仓库,财富不知该放在哪里,是财富积累问题困难的主要原因。”这段话告诉我们,财富是需要载体的。财富积累需要仓库的存在。“仓库理论”在经济学上有着重要贡献,涉及到经济学上关于财富累积(capital accumulation)这个非常困难的话题,费雪、鲁宾逊夫人、弗里德曼等大师都曾经尝试分析研究过。教育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在大数据的时代洪流中,教育信息、教育财富的积累同样需要仓库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