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至元中期到延祐年间,“近体乐府”(词)与“今之乐府”(曲)分化
 
更新日期:2022-07-12   来源:   浏览次数:5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自1232年蒙古破金汴京,经过近50年新声乐府(乐府新声)在北方的发展。1279年南宋灭亡,使得南北统一。统一之初,南人不曲,北人不歌南北乐府不交流。

 
 自1232年蒙古破金汴京,经过近50年“新声”乐府(乐府新声)在北方的发展。1279年南宋灭亡,使得南北统一。统一之初,“南人不曲,北人不歌”南北乐府不交流。随着统一后南北人员流动、文学交流的繁兴,打通了南北乐府的壁垒,如白朴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时定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卢挚等曲家南下为官。南北交融衍化出了不同的“乐府”名称,使不同文体“乐府”称谓逐渐趋于清晰化。
(一)“今之乐府”与“近体乐府”的分化
戴表元在至元十九年(1282年)作《余景游乐府编序》曰:“词章之体,累变而为今之乐府……《国风》《雅》《颂》,古人所以被弦歌而荐郊庙,其流而不失正,犹用之房中焉,此乐府之所由滥觞也……其为乐府者,又溢而陷于留连荒荡,杯酒狎邪之辞,故学者讳而不言,以为必有托焉。”戴表元在序中指出“词章之体,累变为今之乐府”,其中出现了“词章之体”和“今之乐府”两种不同的乐府称谓。戴表元所谓“今之乐府”指宋元之际复古思潮影响下的所谓“陈礼仪而不烦,舒性情而不乱,其事宁出于诗”之类的词作,这种词作与古乐府、古风一样可以表达作者的情愫。此时的“今之乐府”与“陷于留连荒荡,杯酒狎邪”之宋词已明显不同。随后王恽在【正宫·黑漆弩】《游金山寺并序》中也提到:“而今之乐府,用力而难为工,纵使有成,未免笔墨劝淫为侠耳。渠辈年少气锐,渊源正学,不致费力于此也。”因此在名称使用上要晚于戴表元,但此时王恽所谓的“今之乐府”,从《游金山寺》的文体形式上看主要指散曲。戴表元和王恽“今之乐府”名称的不自觉使用,说明广义上兼容词曲的“乐府”概念随着时间的变化出现了分化。
随着“今之乐府”(散曲)从广义上的乐府概念中离析出来,词体乐府随之出现了“近体乐府”的称谓。“近体乐府”名称的出现最早要追溯到宋代,庆元二年(1196年),周必大于吉州校刊《欧阳文忠公集》,其中卷一三一到一三三共三卷列为近体乐府,自此“近体乐府”被用于词体称谓,根据施蛰存先生的推断,当时用“近体”限定词体,大概从词体流行时代特点上而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近体乐府”已衍化为文体称谓,不再取其近代新创之意。考察整个宋代文献,“近体乐府”的称谓并没有被普遍使用,但到了元代,元人则沿用这一词体乐府名称。安熙《默庵集》中《故丞事郎同知绵州事安公墓志》记载:“少时落笔辄惊人,语意雄健,至老不衰,又长于近体乐府,晚岁闻义理之学”。其中用到了“近体乐府”的名称,考《默庵集》五卷,仅卷五收遗文、乐府,而其中乐府为6首词,所以“近体乐府”当指词。虞集在《笙鹤清音序》中也提到:“近体乐府,苏子瞻以其才气为之,如神龙变化,不可测也。”直到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左右宋褧自编《燕石集》,卷十列绝句和近体乐府,其中所谓的近体乐府即四十首词作。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至元中期到延祐年间,“近体乐府”(词)与“今之乐府”(曲)分化

下一篇: 至元中期到延祐年间,“近体乐府”(词)与“今之乐府”(曲)分化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