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课程思政”概念,倡导发挥课程的立德树人作用,把思政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相结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随后,教育界开始逐步探索创新“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大力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高职院校也开始创新 “课程思政”途径,深化和提高思政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认识,但是,在推动“课程思政”发展的过程中不能过度重视专业课程、实训课程和通识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反而忽视思政课程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清晰和明确思政课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一)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2020年8月,《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经发表又再次引起热烈反响,将思政课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就表明思政课不是简单的一门大学必修课,更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实现高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完成育人使命的重要举措。因此,思政课承担着育人之责、树人之命。这也是全国高校重视思政课发展的根本原因。高职院校作为全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承担立德树人使命时,也需要发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特点,改变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加强高职院校对思政课程的认识,让思政课在真正意义上承担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独特的使命,也就是赋予高等教育职业的特色,由此对教育对象展开富有职业特征的教育特色,培养的人才目标是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体现行业“专、精、技”的特点。
(二)思政课是高职院校构建课程育人体系的关键环节
思政课并不独立于其他课程之外,思政课程要和其他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好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原本的育人责任。高职院校在构建学科体系和课程建设体系中,要做好顶层设计,从课程育人角度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本质属性。这就需要发挥思政课在各门课程中的纽带作用,形成系统的高职院校课程育人体系。第一,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学科交叉融合。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学科属性、学科内容、教学目标等,思政课程作为一种基础教育,而专业课程是高职院校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的针对性课程,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能更好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使育人教育润物无声,培养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不仅有技更有德,实现育人最高目标,培育时代新人。第二,实训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实践理论映照。实训课程结合思政课程就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高职院校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仅仅要将专业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更好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做事之理,更好地将思政课程的育人元素与实操实训结合,深刻认识技术是基础,而做人才是根本。第三,通识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基础教育衔接。通识课程是为学生打牢基础而设置,为进一步巩固前期学习和后续深入学习进行有效衔接,而思政课程也作为基础教育,既要讲二者结合发挥1+1>2的作用,又要认识通识教育重基础理论知识,思政教育重立德树人的隐性教育的差异。因此,要以思政课为核心,以通识课为基础,以专业课为载体,以实训课为阵地,以思政课作为各门课程的纽带,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构建高职院校的课程育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