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叶舒宪在文学人类学论丛系列著作中编纂的《文学与治疗》这部著作,开创了文学功能之文学治疗的新局面,他从文化生态中的文学与人,文学的精神医学原理,文学与治疗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阐述文学与治疗。其中所选文章有美国的L.沃斯特《语言的主体与感觉的回归》、罗伊·莫雷尔《悲剧愉悦与宣泄疗法》、德国的波兰特《文学与疾病—比较文学研究的几个方面》、法国的保罗·利科《艺术与佛洛依德的系统论》以及我国台湾的李亦园《民间文学的文化生态—人类学的研究》,该著作研究范围广,中外学者“齐聚一堂”,使得文学治疗的作用得到更多的研究。随后,对于文学治疗的研究作用在中华大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户晓辉,文学研究的一个当代话题——评《文学与治疗》中认为《文学与治疗》中收人的25篇专论分别从跨学科角度和跨文化视野对文学在人类文化生态中的地位、文学治疗的精神医学原理、文学治疗的个案等问题展开了富有成效的讨论……体现出在中西方文化“视界融合”的基础上提问并作答的学术勇气和胆识。从这篇著作出版以后,文学治疗也引起了不少的专家、学者不断的研究,截止2020年10月,有关文学治疗的研究作品有163篇。这也说明文学治疗的研究队伍在中国不断扩大。叶舒宪在《文学人类学教程》中以印度《阿达婆吠陀》的治病咒诗,布农族的祷诗治疗仪式,《格萨尔》艺人的治疗 ,《玛纳斯》的萨满治疗,哈萨克祛病的阿尔包歌,殷商的文学治疗,蒙古萨满教的文化病因学,《阿姐鼓》与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这8个不同民族、不同时空和不同的文化中的民族志为例,还原文学当初的原始功能,给我们展现了文学的原初治疗功能。
文学是人类独有的符号创造的世界,它作为文化动物—人的精神生存的特殊家园,对于调节情感、意志和理性之间的冲突和张力,消解内心生活的障碍,维持身与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健康均衡关系,培育和滋养健全完美的人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曾洪伟在2008年所刊发的文章《文学治疗的新阶段与新景观——试论网络语境下的文学治疗文学治疗》一文中认为文学治疗是指被治疗者通过主动参与文学创作或文学欣赏等审美实践活动,缓解、消除自身心理压力或偏差,解决心理困扰,从而有效恢复内在精神生态系统平衡,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随后在2012年对于文学治疗又做了修正,认为所谓文学治疗,是指罹患心理疾病的审美主体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 如从事文学阅读与鉴赏、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与研究等) ,缓解、消除自身心理压力或偏差,解除心理困扰,恢复内在精神生态系统平衡,最终实现身心健康的心理治疗行为与方法。我国人类学研究巨匠先驱叶舒宪先生在《文学治疗的原理及实践》一文中,将文学能满足人类的高级需要初步概括为五类:1.符号(语言)游戏的需要;2.幻想补偿的需要;3.排解释放压抑和紧张的需要;4.自我确证的需要;5.自我陶醉的需要。曾宏伟强调在已有的关于文学治疗的应用性研究论文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研究还缺乏深度,还显得比较粗浅和简单;研究的客体或对象还比较单一(大学生),而对其它受教育群体,如中、小学生,或校园以外的其它社会群体的研究却基本未触及,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研究者研究视阑的狭窄(当然,这与论文作者所处的工作、学术环境有一定关系),而这些群体又是接受和实施文学治疗的巨大潜在群体。所以,面对当前生态移民地区的学生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文学治疗的途径解决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