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校园网络暴力行为的基本状况,前期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和线下座谈等形式,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一)对施暴者自身的危害
高校校园网络暴力行为的肇事者时常有着受害者身份的背景。施暴者在互联网上实施暴力行为,一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情地受到了暴力信息的影响和危害,二是一些网络暴力的实施行为源自于自身在现实世界中遭受的暴力对待。此外,虽然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征,施暴者达到了隐藏自身身份的目的,但因为实施暴力给自身带来的心理阴影也无法否认。如破坏了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承受法律惩罚等,影响自身社会角色的塑造,沦为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失败者。
(二)对受害者的危害
毫无疑问,高校校园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受到的影响最严重,而且是最主要的受害者。无论是否公开受害者个人信息的网络暴力,都会使受害学生在校园内承受极大的心理负担,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在产生与网络暴力有关的心理问题后,即使是在日后成长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网络暴力的创伤后遗症。
(三)对社会秩序的危害
目前,我国的互联网立法不完善,对网络犯罪的管制不足。一些大学生认为,他们参与网络暴力的危险性较小,他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失,将互联网视为法外之地,恣意乱为攻击他人。高校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高校校园网络暴力问题无疑会破坏我国人民的价值文化和道德标准,影响民族精神的传承,更冲击了人类对善的追求,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四)冲击学校教育工作
面对高校校园网络暴力事件,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会受到很大影响,除了当事人,全体在校学生的心理和情绪也会发生波动,导致对学校失去原有的信任和依赖,更严重的是随着事态发酵,学校的社会形象也将受到沉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