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珏珏(2013)提出元明清以前“有点”是个跨层结构,“有”作为动词在句中充当谓语,“有点”向副词化转变最早发生在元代,下面两例是目前所能找到的“有点+谓词性成分”的最早用例。
(1)案举齐眉,带绾同心,钗留结发,那曾有一点儿亵狎。(全元散曲·双调·新水令 念远)
(2)这种艺术感受,朱权也感到有点说不清,难以言明,遂感叹赵氏等人的杂剧,俱是杰作。(全元散曲·赵明道 简介)
“一点”由数量少,进而可表示“数量的不确定”,数量少或者数量的不确定性在汉语传统表达意识中,多有不满意的色彩,“有点儿”更多用于修饰消极类词语,作为程度副词的特点逐渐凸显。杨静夷(2005)指出“有点儿”副词化的真正完成是在五四运动后,白话文流行的现代汉语时期,“有”不再负载领有的含义,逐渐与“点”融合,形成结构紧凑的副词“有点儿”。这使得动词“有”原本指向的体词性成分,逐渐扩大为谓词性成分,也就是今天常用的修饰不如意、消极倾向形容词、动词的用法,比如“有点儿热、有点儿脏、有点儿不高兴、有点儿发烧”等等。
正因为这种搭配不如意谓词的用法在汉语研究界得到认可,各中文教材广泛采纳。马真先生(1989)提出当褒义形容词和动词受到否定副词“不”的修饰后,便可以进入“有点儿+X”这一结构,“X”是表达否定的、不如意的事情。如
(3)不好意思,我刚才有点儿不专心。
(4)尽管淘宝的选择很多,我对它还是有点儿不信任。
(5)你这样的做法有点儿不合规矩。
此类用法十分常见,再如“有点不舒服、有点不高兴、有点不习惯、有点不正常、有点不一样、有点不服气、有点不忍心、有点不妥当、有点不情愿、有点不自然”等等。当一些中性色彩的谓词用到此结构中时,则需要依据语境义判断其所表达的肯否意义。
(6)因为喝多了酒,他走路有点摇晃。
(7)她长得挺好看的,就是颧骨有点突出。
(8)切开瓜,香气扑鼻,有点像奶油味,还带点柠檬的清香。
“有点摇晃”、“有点突出”隐含有不喜欢的感觉;“像奶油味”在“香气扑鼻”的语境中则表现了说话人喜爱的色彩,都重在表达轻微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