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体素养的概念
就目前来说,身体素养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世界各国的各个组织对身体素养都有自己的定义。尤其是Cara Shearer and Hannah R. Goss等人所创作的《身体素养应该如何定义》中选择了当今世界上取了7个致力于提升和发展身体素养的相对较为突出的组织,这些组织通过网络平台分享他们的研究以及对这个理念的定义和解释,这7个组织按国家来划分的话,分属于英国、加拿大、美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由于各个组织的侧重点和理解不同,对身体素养给出的定义也有所差别,不过采用最广泛且被大多数学者组织认可的是由“国际身体素养协会”(International Physical Literacy Association)主席M.Whitehead所定义的,该定义可以被陈述为:有动机、信心、身体能力、知识和理解力来重视并承担为了生活而参与身体活动的责任。该定义认为,身体素养是有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三个维度,三个维度不可分割,相互依存。
加拿大的Australian Sport Commission在其对身体素养的定义中,将“情感”的这个维度后期用“心理”代替,并且还新增了“社会能力”这一个方面,这个维度主要是包括“领导能力、对伦理原则的理解、可以很好的与同学、教练以及老师在一起工作、能够用一种非常有效的交流对待他人。”对Australian Sport Commission在定义身体素养时新增的这一个“社会能力”方面是,因为这个维度所包含、所体现的内容,正是身体素养这一理念所要表达的一种价值,也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例如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给学生所带来的一个独特的、重要的改变之一,能够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领导能力、在困难情况下的解决问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与他人进行良好的社会交往的能力等。从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讯》的一条社评也不难理解,该社评认为“基于健康的促进模式”(health-based models)不足以改变人们目前不愿进行身体活动的行为,不能有效地促进身体活动,因此,应当改变观念,将着眼点由关注身体活动促进健康的实际效用,转向人们在身体活动时的体验,于是该社评提出“身体活动让生活更有意义”的新观点。对一个人的生活充满意义,我们就不能仅仅从“身体健康”这个简单的层面看待了,而是对一个人的心理、认知、社会交往、社会适应以及主观的幸福感均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有这些方面都有所提升了才是一个高质量的生活。这也可以说明新增的“社会能力”也确实值得考虑单独成为身体素养的一个维度。
“physical literacy”也被很多人理解为“体育素养”,其实身体素养当中的身体活动是不局限的,和体育活动之间不是相对应的关系,而是包含关系即身体活动包括体育活动,身体素养对应的时间历程也不仅仅是在学校接受体育教育的时间段,而是终身即人们的一生,Whitehead就强调:身体素养是伴随人生命历程的一种旅行,形象一点可以说是从摇篮到坟墓,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在享受自己独特的身体素养之旅。身体素养可以被看作是我们一生当中一笔宝贵的财富,能够滋润我们的生命,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身体素养和文学素养一样,都需要我们不断地保持与维护,所以将其看作是一生的一种旅程也是恰到好处的。很多专家指出儿童少年时期是发展身体素养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所以说学校早期的体育教育对学生的身体素养的培养会起到一个很重要的奠基以及发展的作用。
2身体素养的理论基础
身体素养这个理念可以看得出来非常之重视身体活动对人、对人的生活以及整个人全面健康的发展,将其提升到“素养”层面,甚至有的专家指出,身体素养应该被重视,甚至同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同等的重要。但是,身体活动之所以达不到相应的重视程度,或者说在我国很多地区体育与健康课程一直不被重视,更不用说与数学、物理等受到同等对待了,关键就在于人们未能正确的看待身体活动,对身体活动存在一种误解与偏见,认为身体活动就是“浪费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与精力,过多的身体活动虽说强身健体,但是相对于学习文化知识来说,可以忽略不计。”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和观点,那么学校内的正常体育课就不好进行了。其实这些都是源于“身心二元论”,身心二元论认为人不是一个整体的,要分成思想和身体两个部分,而且思想比身体要高级,身要从属于心,这样就使得身体的地位遭到贬低。国际身体素养协会主席Whitehead对身体素养的定义则以“身心一元论”、“存在主义”等为哲学基础。接下来将针对哲学基础进行一系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