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悲剧机制的前期准备
 
更新日期:2022-07-15   来源:   浏览次数:8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悲剧快感的手段距离化亚里士多德和朱光潜都承认摹仿说是悲剧快感的前提条件,悲剧的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摹仿,而在摹仿的度上,朱光潜认为要有距

 
 (一)悲剧快感的手段——距离化
亚里士多德和朱光潜都承认摹仿说是悲剧快感的前提条件,悲剧的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摹仿,而在摹仿的度上,朱光潜认为要有“距离”,因为我们所熟悉的生活中没有悲剧,“心理距离说”是朱光潜悲剧快感说的理论基础。亚里士多德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距离化”,但在其表述中已初见端倪。在情节安排上,他在《诗学》第十三章写道“悲剧不应表现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不能表现坏人由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因为“会使人产生反感”,但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亚氏选择遮蔽这种现实,代之以温和、与生活保持距离的叙述方式。在人物选择上,选择离日常生活遥远的超出于一般人之上的英雄人物,且时间要久远,这就有了距离的意味。在给悲剧下定义时,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不仅要有情绪的发泄,还要“饰以词藻”,这也是距离的表征,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若是没有“饰以词藻”和舞台效果等要素,那就等同于弗洛伊德派学者们所持的“看悲剧就是带假面具去满足被压抑的欲望”,即没有距离,所生的情感便不是美感了。而朱光潜在《谈美书简》《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中都提到了“心理距离说”,并用海上大雾来举例。所以,两者“距离化”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强调时空的遥远;人物、情节的非正常性。
而两者“距离化”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人物塑造上,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主人公应是“比好人坏,比一般人好”。比一般人好,说明悲剧主人公应是超越了现实生活中人物的琐碎、卑劣,写出人应当有的样子,突出悲剧主人公“善”的一面,通过人物的高大形象与现实、观众拉开距离,激发人们崇尚的心情。同时用人物的弱点来调和这种距离。总体来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主人公应是高尚的、伟岸的,尽管他们的性格或行动中有些小瑕疵,但那只是剧作家为了不使主人公距离观众太远而做出的些许调和,不占主导。
而朱光潜认为悲剧主人公除了是具有高尚品格的形象之外,一些坏人也可做英雄。因为悲剧感不仅来自于伟大的英雄人物的壮举,有些负面人物也有着极大的意志力量,有一点悲剧的崇高感,有巨人的尺寸和不寻常的东西,如麦克白在犯罪后的挣扎,对自己的极大恶行所生发出的痛苦,对人性善的极度渴望,会带给我们震撼人心的力量和对自己灵魂深层的剖析。所以朱光潜认为无论善恶都可以充当主人公,只要以他们独特的意志打动我们。
2. 语言运用上,亚里士多德反对用雕琢的词藻,因为过分繁杂的修饰会使“性格”和“思想”模糊不清。随后他做出了让步,这种雕琢的词藻只能用在行动停顿、不表示性格与思想的地方。这种对行动的“保护”与他的“摹仿说”一脉相承。悲剧之所以是悲剧,在于对行动的摹仿,不在于是否用了某种格律、有文采,词藻固然可以起到修饰悲剧的作用,但当它有遮蔽悲剧情节、人物性格的可能性时,就应予以摈弃。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悲剧机制的前期准备

下一篇: 悲剧机制的前期准备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