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2017年印发《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于2018年秋季学期执行,经过三年的实践后,2020年修订[本文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新课标”全篇中,两个版本分别出现体能一词出现337次和293次,主要集中在“体能”“体能模块”“一般体能”“专项体能”“体能练习”等词汇。“新课标”从四个方面提到“体能”,一是课程目标处学科核心素养,“体能”是运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学分与选课处,“体能模块”为必修必学内容;三是课程内容中,确定了体能的具体内容、训练的原理和方法等内容及要求,把体能练习贯穿在教学模块的全过程中梯次提高;四是实施建议,确保运动负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运动技能的提升,每节课最好安排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同时,“新课标”还对体能做了解释。由此可见,体能练习是新课标的主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体育课堂中,体能练习安排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和困惑,其不良现象:一是流于形式,每节体育课的体能皆是一模一样,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导致学生体能练习兴趣下降或不感兴趣;二是盲目的追求体能练习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单一枯燥的练习,忽略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生理的承受能力,导致学生的疲劳和厌烦,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其困惑是体能融入技能教学中,是否每节课都需要安排10分左右的体能练习;或者体育课堂的运动强度已经达到,是否还需要安排体能练习;安排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时,课堂时间不够用。究其原因是体育教师对体能的概念、体能练习的基本原理、一般体能练习方法、运动项目特征的分析和专项体能的选用,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探究。
鉴于此,本文从普通高中体育课堂实践出发,探索体能练习的基本形式、不同课型对体能的要求、体能练习的基本原则及实施策略等方面,分析体能练习在普通高中体育课堂中有效实施途径,落实“新课标”中对体能练习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