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体教融合的整体发展路径,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体教结合”阶段、“教体结合”阶段、“教体融合”阶段(体教融合的萌芽阶段)、“体教融合阶段”。这四个阶段并非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四个发展环节,共同构成了体教融合的整体发展有机整体,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螺旋上升的发展演进过程。
(1)“体教结合”阶段(1995-2005)
之所以有体教结合等等一系列的概念和理论的落实与实施,是因为体育教育和知识教育曾经被割裂开来、各自发展。在建国初期,相关的教育环境和体育环境发展都还不够完善,中国整体的发展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向外汲取经验以探求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当时的主流,因而当时我国的整体体育工作都照搬了当时的苏联模式,即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追求体育成绩以稳固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国争光是核心目标,各地的体工队应运而生,并在当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而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提升,以为国争光为核心的体育工作观念不再符合当时的整体环境,举国体制所倡导的体教分离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体育人才退役后由于缺乏文化知识难以踏入其他行业,融入社会困难;非对接于赛事的体校缺少生源,体育事业的发展难以为继,探索新的体育工作发展模式成为当务之急。1995年发布的《关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宣告举国体制向体教结合阶段的转变。体教结合模式将工作的重心转为整合体育和知识教育资源,在体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试图实现体教分离向体教结合的转变。一方面弥补了专业运动员退役后难以融入社会的尴尬,另一方面为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完善的环境。
在此阶段,体育人才的知识文化空缺得到了弥补,体育技能和知识教育之间的矛盾找到了可能的解决切入点,但体育运动仍是高岭之花,难以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其他一系列诸如专业和非专业运动员之间的不正当竞争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我国体育教育的开展步入了下一个阶段。
(2)“教体结合”阶段(2005-2011)
新政策和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体育工作的开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200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深化了对于体育工作各个方面的认识,并且进一步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提出了促进教体结合的具体措施。教体结合这一概念也在词文件之后被广泛应用,我国体育工作正式进入了“教体结合”阶段。教体结合和体教结合之间的区别在于教体结合是以学校作为摇篮来推动体育人才的培养,而体教结合则是尝试利用教育资源来完善专业运动员退役后的社会生活空白,二者之间有着迥异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