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序设计的发展
程序设计是对问题进行了解与分析、制定并选择出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方案,通过计算机语言来表达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方法步骤,这些方法步骤是能够被计算机所理解并且执行的。在计算机的发展中,程序设计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体现。上世纪40—50年代,程序设计只能通过简单的机器语言进行实现,即用二进制的代码来对计算机发送指令进行识别和集合。在用机器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过程中,编程人员必须提前的记住所有使用指令代码的含义,同时在程序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记住每一条指令的顺序以及每个步骤工作单位的状态。在这个阶段进行程序设计不但需要耗费编程人员巨大的精力而且还容易出错。为了克服这些缺点,人们发明了汇编语言,即用一些特殊的符号来取代指令代码,通过这些符号来进行程序编写。这大大的降低了程序设计的复杂性,但是这替代指令代码的符号并不能被计算机直接识别和执行,必须通过加工和翻译。因此虽然他的占用存储空间小、运行速度快,但程序设计人员在进行操作时仍需要大量的劳动强度,这阻碍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推广。
为了使计算机程序设计普及化,人们寻求到一种与自然语言相似并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和执行的高级语言,这种语言具有明确的规则、语义简单、自然直观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学习。最早出现的高级语言是1954年诞生的FORTRAN语言,主要用于科学计算。紧接着60年代陆续出现了BASIC语言以及C语言等面向过程的高级语言,此时的程序设计更偏向于对命令动作的设计,设计人员通过分析问题解决的具体步骤紧接着通过一系列的步骤命令的实现从而解决问题。在70年代后C++、VB等语言的出现逐步让程序设计从面相过程走向了面向对象,编程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只需要对一些事物进行程序化的编写,而不是针对具体事物的每个过程进行设计。到90年代后Java、PHP、Scratch、Python等语言的发展,使得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占领了半壁江山,它简单、直观更接近人类处理问题的自然方式,受到了广泛的推广使用。
(二)程序设计的类型
1.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
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是以传统的结构化程序设计为主,以过程为中心的编程思想,分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过程(即算法)来逐步解决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利用顺序、选择以及循环这三种基本结构进行组合嵌套,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原则,从问题的全局出发,把一个个复杂的任务分解成若干个易于控制和处理的子目标,在考虑每个子目标的解决方法,重复向下直到每个子目标都容易解决为止。这样的细节逐步精细化,把所有需要表达的概念用计算机语言所表达时,就形成了程序。因此在进行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时,编程人员必须聚焦于程序中每个函数所要实现的功能的具体实现流程和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