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公的实践探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新型高等教育相结合的历史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阶段性成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成仿吾等一批热心教育事业同志的建议下,中共中央提出“创办一所全日制的国民性质普通大学”的申请,被国民党政府以“陕北已有抗日军政大学,无需再成立高校”为由拒绝。为适应抗战形势,满足大批爱国青年的教育需求,中共仿照大革命时期创办中国公学的方法,独立自主创办“陕北公学”。1937年陕公在延安创立,1938年在旬邑看花宫设分校,1939年1月延安总校迁到旬邑合并,6月正式改编为华北联合大学社会科学部,12月复校,重新招生。1941年党中央为促进教育的正规化,将陕公、中共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为延安大学。
(一)探索新型高等教育的开端
陕公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面向进步青年的社会性大学,在中国教育史和党的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入学者素质差异大,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校从革命出发,未对学历、文化水平等作出机械规定,招生简章规定:“凡是十八岁‘有志参加抗战’的青年,身体健康,不拘文化程度……均可报考。”而且,前来投学的路径较多,包括各八路军办事处介绍,陕甘川渝等中共地下党组织选派,各地负责人如罗世文、叶剑英等推荐,群众团体、救亡组织推荐和地方友军选送等,宽松的入学条件使得招收的学员知识水平不一,素质参差不齐,既有名门世家子弟,也有贫苦百姓人家子女,既有留学生,又有中小学生。
其次,延安现有高校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当时延安高校的性质大致分为军事、干部和专业教育。抗日军政大学主要目的是“为着教育与培养军队的干部”,中央党校致力于培养高级党政干部,而延安马家湾自然科学院、西川口延安通讯学校,八路军卫生学校等注重培养专业人才,无一具有国民教育性质,无一可接收年龄、知识结构差异较大的大批进步青年。而在入学条件上,各校教师、校舍等短缺,无力接纳。以抗日军政大学为例,1937年准备接收200人但最终达到700人,大大超出预期,房子和粮食无法解决。
综上,源源不断的爱国青年涌入,而现有高校既无法契合不同群体的求学需求,更无法接纳进步青年的社会现实,多种原因杂糅致使陕北公学应运而生,并成为一所容纳不同年龄、水平和阶级,面向全国进步青年开放的国民教育高校,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全新教育制度的开端。
(二)为现代高等教育奠基
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学者治学的基本框架。陕公初期的组织机构十分精简,学校最高领导是党组,设教务处、校务处和生活指导委员会,后期因具体职责细分有所调整,但遵循党组领导下校长负责的形式。教务处是学校生活的中心,是全校最高学习领导机构,下设教务科、学习指导科、军事教育科、研究室等,各个机构及各项事务围绕“学习”有序开展,而各专业学者具体负责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学科事务,形成学者治学的传统。后期在陕北公学基础上建立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延安大学等高校,基本沿用并发展了这一基本框架,构建出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框架雏形。
围绕革命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为适应“教育为长期抗战服务”的总方针,陕公确定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一致、少而精、计划和灵活相结合的四项教学原则,制定了“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教学内容,设置了革命政治教育、民众运动和政府工作教育、劳动教育、军事教育四大板块,其中特别强调对知识青年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综合学员思想觉悟程度和战时环境特点,在德育为先、学用一致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创立了“重点讲授、自学为主、集体互助”的教育方法,辅之以“引言-预习-质疑-讲授-复习”的教学程序,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制定教学成果检查制度,通过笔试、辩论会、学科展览会等从多方面检查学习成果。陕公根据战时特点和社会需要形成的教学体系,推动着高等教育的办学更具中国特色和中国风范,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项创举。
平等、自治、民主的管理方式。在“官兵一致、上下一致”原则上,充分发挥平等精神。干部和学员、新生与老生上下一致、友爱互助,教员们忠于职守,从不请假缺课,无法上课主动找时间补课;老干部关心新学员,夜晚查铺为新学员盖被。充分调动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学生自治。设立学生会,由学员负责组织和领导一切课外活动,如组织陕北公学剧团、合唱团、文工团、流动剧团等进行大合唱、拉歌晨练、文艺汇演,有效缓解了“战斗中学习,学习中战斗”的紧张氛围,营造出团结互助、民主自由的作风和活泼乐观的校园文化氛围。彻底发扬民主精神,贯彻民主集中制。学员队实行集体领导,学校委派的队主任不可干涉队长职权内的行政事务,其他的正副队长、分队长和班长等均民主选出若人职不符,可随时开会二次选举,表现为生活民主。学校的大政方针,教育计划等师生都参与讨论、各抒己见,教员指导和学员自学、个人研究和集体讨论有机结合,互相交流、检查学习,此为教学民主。
组织机构、教学体系和管理方式之间形成良好合力。组织机构保障教学体系和管理方式的有效实施,教学体系以理论指导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的变革,管理方式有效组织学员,为学员参与机构管理和教学体系提供合理路径。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使陕北公学具备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雏形,成为我国新型高等教育模式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