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实践评价的有效性。通过现场实地指导和网络远程指导的有机结合,解决实习生实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也可使用校友邦、习讯云等实习管理软件或建立实习生电子档案袋的方式,用于保存学生实习中的阶段性和集中性的过程性材料:如实习生自己的教学视频、单元教学设计、学生作品、主题班会设计、教育调查设计、教育调研感想、阶段性实习总结反思等。通过“实习生电子档案袋”记录实习生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同时有利于监督学生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
2.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不同渠道定期收集“教师评学”、“实习生评教”、“中学生评教”。就实习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时反馈给学生,并给与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关注基础教育需求,深化落实专业目标;基于认证需求,优化课程结构[3]。同时,指导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实习生评教”的信息,认真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活动,及时调整实习指导内容完善信息反馈机制,提升实习实践教学质量。实习生是否顺利达成课程目标,需要基于多维度,从多个利益相关方建立内部常态化监测和外部持续化反馈相结合的质量保障协同机制。
3.兼顾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尤其是课堂教学工作。可通过对实习生实习表现进行多次形成性评价后,再以实习生公开课的形式再进行终结性评价,为不合格的实习教师提供机会和时间来调整和改进教学,以形成一个以“评价-反馈-改进-评价”的闭环结构。
4.出台与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等挂钩的支持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相关制度与措施,对导师遴选、业务培训、实践指导、考核评价等方面都要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常态化组织并落实。通过定期培训、合作研究、网络研修等多种形式,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不断提高实习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定期对“双导师”进行考核,动态调整指导教师队伍成员,打造一支责任心强、熟悉中学教学实践、责权明确、有效履职、数量充足且相对稳定的教育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二)教育实习教学评价体系
1.开展实习生自评和小组互评。将一定比例的实习生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的考核成绩纳入总成绩。提前制定详细的评估计划,召开三方评估会议,通过将自评结果与他评结果相对照,加深师范生对教育实习评价标准的理解。
2. 组织所有评价主体分三阶段(实习前-中-后)参加培训会,共同系统地学习课程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邀请一线教师参与评分标准的制定。评价内容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
3.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科学可行的专业发展规划,并纳入考核环节,逐步引导学生批判性反思。定期举办不同类型的教研活动(如课堂教学视频案例观摩评议、主题班会评议、教学设计文本研讨、反思研讨会),丰富教育研究实习内容;引导学生创建“研究学习小组”,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研究合作小组围绕课题要作明确分工,构建“反思共同体”,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成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不同渠道相互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学习探究,并集体汇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实习生的同伴互助,加强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反思方式与途径应多元化,加强集体反思与个人反思的结合,比如对话反思,网络研讨反思,课堂实录反思,行动研究反思等。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实践、反思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