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话语和表达方式,充分发挥网络视听作用
融媒体环境下,受众赋权开启价值共创,信息传播由单向输出转为双向互动,受众地位和需求变化,原本中心化、精英化的传统话语模式逐步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去中心化、注重个体意识和情绪体验的大众化、个性化话语体系。内容创作者要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以生动活泼的话语代替严肃单调的话语,用丰富多变的内容形式、人本主义的叙事原则,讲述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实现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话语的转向,打破公众对于红色文化的刻板印象。比如荔枝app在组织开展红色文化传播时,结合用户陪伴场景,确定以红色故事为主要内容形式,指导主播通过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不单纯复述景点官方标准化解说,而要把红色文化放到时代背景、现实生活、个体需求中观照和解读。
另一方面,网络视听在红色文化传播上大有可为,根据《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44亿。网络视听已成为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发挥着教育、宣传、娱乐等多样化功能,受众辐射面和传播影响力巨大。充分发挥网络视听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是实现红色文化寓教于乐的大众传播的不二之法。
这一点从近年来红色题材影视剧的火爆中也可见一斑。特别是今年正值建党100周年,《理想照耀中国》《悬崖之上》《觉醒年代》等一系列红色题材影视剧百花齐放,口碑热度双丰收,带领人民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聆听慷慨壮烈的革命之歌。这些影视作品能深入人心的原因正是抓住了观众的心理脉络,通过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讲述平凡人物的伟大。他们不再是冷冰冰的人名符号,而是生动可感,引人共情。故事不再单纯聚焦于伟人,许多观众未曾熟知的“小人物”也有浓墨重彩的刻画,比如《悬崖之上》的众位无名英雄,将信仰置于个人安危和私人情感之上,先国后家,舍己为国的情怀深深感染了观众。《觉醒年代》的群像塑造也很成功,郭钦光是五四爱国运动中牺牲的第一位学生,他不是伟人却因这种平凡的伟大闪耀着动人的爱国光辉。将个人叙事与宏大叙事、个体意识和国家意识相结合,以“小”见“大”,以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群像故事串联起一整个时代的完整记忆。这样的叙事话语无疑更有贴近性和吸引力。
(二)官方平台把控主流阵地,自媒体共建群力
新时代下红色文化传播还需要构建立体化的传播矩阵,首先,各主流媒体和官方平台需要继续在红色文化传播中占据主导和引领地位,做好示范带头作用。主流媒体和官方平台长期从事红色文化的传播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资源、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确保了话语的权威性和导向的正确性。在红色文化的传播中,主流媒体和官方平台应利用“两微一端”、抖音、快手等新兴媒体平台,打造全平台的矩阵化运营和传播,将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媒体平台的渠道优势相结合,产生1+1>2的传播效果。同时,也要创新打造形式多样、新鲜有趣的特色融媒体产品,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比如人民日报和网易文创推出的《我的红色气质》H5作品,用户通过生动有趣的场景答题,生成个人专属的红色气质,并可链接到社交分享,打通了传统媒体、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全媒介链条,高互动性和个性化极大的调动用户参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