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从事环保工作的人才存在以下问题[2]:(1)人才总量不足与人才浪费并存。近年来,一方面:国家和自治区对环保产业投资越来越多,相应的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必定会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人才学非所用现象较为普遍,人才外流到其它行业现象比较严重。(2)人才结构不合理,环保专业人才缺乏。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大多集中在机关单位,农牧业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紧缺,企业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明显不足。机关事业单位单功能的人才过多,复合型的人才过少。(3)创新应用性人才缺乏。相当一部分环保岗位的工作人员知识陈旧,无法高效灵活的应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能与时俱进的发挥岗位职责。
面对国家环保行业和区域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要直面问题和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责无旁贷要肩负起“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2015年始国家积极鼓励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强调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促使高校更好地与当地产业、行业、企业对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作为广西区优质专业,多年来致力于为区域环境事业输送高质量环境工程人才,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教学体系建设,在多年教学实践工作中,项目组通过调查,发现传统的培养体系下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教”与“学”无法达成共同目标,“教”“学”效果不佳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以学科为导向的传统培养模式的弱点日益凸显。如:“教”者更多关注的是所教课程的知识,缺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思考;从而,造成“学”者目标不明确,通常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有时出现教师所教,并非学生需学。结果是,学生知识体系缺乏整体性,“教”与“学”无法达成共同目标,“教”“学”效果不佳。
(2)“学”与“做”缺乏相互贯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足
传统的培养体系下,多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实践教学平台和教学体系没有构成有机整体,无法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能力,无法与企业等对应用能力要求较强的用人单位无缝对接。
(3)“校”与“企”没能有效合作,人才供需失衡
传统的培养体系下,校企没能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没有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8],不能使校企合作变成来自高校和企业自身内在发展的一种动力需要,导致校企合作效果不佳,人才供需失衡。
2、产教融合的环境工程“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运行保障
近年来,针对以上的问题,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持续进行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构建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新体系。为保障培养体系的实行效果,搭建了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五阶推进”实践教育平台,并建立了平衡人才供需关系的“三步联动”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具体内容如下:
(1)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新体系
如图1所示,“四位”是指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研习教育及校企联合培养四方面的教育。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主要通过课堂进行,培养学生技术理论能力和综合素养;研习教育和校企联合培养则是将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实习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获取创新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将以上四方面的教育有机衔接,形成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理论-创新-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在新体系下,“教”者明白每一模块甚至每门课在培养体系中的作用,教师由过去只需讲透知识点转向为“产品”设计师,对每一模块教授的知识均围绕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合格人才设计,教师所教即是学生需学,“教”“学”目标一致,“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结合“专业思政”教育,培养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 “高素养”和“高能力”的“双高型”环保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