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原则不仅是口头交流的基本标准,也适用于书面形式。众所周知,文学作品的真正表达者是作者,读者则是接受者。因此,作者与读者间应该遵循“作者—合作原则—读者”的原则,如作者常利用人物之间杂乱的关系和复杂的社会背景,突出人物的内心感受,使得读者认识到人物声音的客观真实性,进而自然接受其思想。
丰富的语言艺术是该小说中最为耀眼的地方,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运用大量自由间接话语、作者隐藏声音、意识流手法及对“灯塔”这一意象的描述,力图加深与读者间的合作,以此给读者带来巨大的心灵冲击。
首先,伍尔夫通过大量的自由间接话语来叙述人物心声。此种方法的运用保持了叙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使读者获得所需信息,吸引其进入小说场景。这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合作原则: 一方面,缩短了读者与人物间的距离,使得读者能够与人物思想产生共鸣;另一方面,既充分体现了人物的主观认识,又保留了叙述者的立场,使叙述者声音与人物声音能够自然融合。
其次,拉姆齐夫人认为每个生命都尽力对抗着生活,虽会有妥协与和解,但更多时候只是独自忍受不幸。为了向读者传达她对“生活”的理解并被读者接受,作者将这种意识隐藏在拉姆齐夫人的声音中。这其实违反了合作原则,使读者产生歧义,但具有更高层次的会话含义。
再次,意识流作品以其独特的空间叙事,常给读者的解读带来一些障碍。然而,看似凌乱的空间并非无章可循。作为意识流的经典小说,《到灯塔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伍尔夫基于全知视角的独特叙事视角,即多元选择性全知视角。所谓“多元”视角,是指叙事视角的不间断转换;“选择性”是指伍尔夫将自己的“知识”限制在故事中的某一个人物身上,从人物的视角观察周遭的事物,来促进故事的发展。小说意在通过捕捉千变万化的情感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揭示人物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使得读者可以跟随人物的情感变化进入其内心世界,与其产生心理共鸣,从看似混乱的文字中梳理出层次,逐渐完成对人物的理解。
最后,通过由远及近的聚焦,伍尔夫让“灯塔”这一意象在读者面前脱颖而出。故事以计划去灯塔开始,以到达灯塔结束,使读者在遵循叙述者描述的同时理解“灯塔”的内涵。它不仅仅局限于一座矗立在海上的建筑,也是主题层面的隐喻性存在,承载着故事中人物的理想和情感。灯塔永远矗立在那里,它永恒的光芒吸引着许多人朝着它的方向前进。[伍尔夫通过“灯塔”这一意象的构建表达了深刻的含义,从而升华主题。
伍尔夫颠覆了传统的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写作领域,最终通过关注多视角叙事和人物视角的自然频繁交替,在叙事结构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为读者呈现了丰富的故事,使读者深刻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