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唯”痼疾由来已久,更是在近些年愈演愈烈,那么“五唯”顽瘴痼疾缘何形成?事实上,“五唯”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不仅根植于传统价值文化观念,更是实际利益争夺的结果。只有弄清楚“五唯”的成因,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破除“五唯”,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
“五唯”痼疾何以形成?首先,“五唯”评价的形成有其历史性,它的形成根植于传统文化观念。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的文化观念,古代的科举考试成为选拔人才的基本途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将读书看做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利用“读书”取得实利。文化观念会影响思维的判断和行为的选择,这种价值观已然内化于中国人的思维,当前的“五唯”评价就是这种传统文化观念的真实显现。其次,“五唯”评价来自于大学排行榜的核心指标。20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教育规模迅速扩张,招生人数成倍数提升,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随之而来的是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滑坡等现实问题,指定一点过的标准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之举。因此西方主导的大学排名日益兴起,其将指标重点设置在高校的科研水平上,围绕高校的论文发表数量、科研奖项数量等进行评价,并不关注高校的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我国许多高校陷入了盲目追逐自身排名的漩涡,生源、论文、项目、课题等成为高校之间竞相争夺的重要指标,五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偏向了僵化刻板的“五唯”评价。再次,“五唯”评价深受管理主义、简化主义的影响。当前教育评价中片面强调评价的简便性、高效性、客观性、可操作性,而五个维度的评价标准能够将评价过程简单的转化为数与数计算的过程,通过对指标简单的量化,评价过程短、评价成本低、评价结果直观,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评价的工作量。例如对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中,制定了像论文发表数、专著数、课题数等易于计算的数量指标,将不同级别的论文、课题分别赋值,累积计分,量化的结果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看似公平。然而,教师教学中的育人成效被忽视,因为这种结果是长期的、隐形的,立德树人的成效不仅没办法立刻显现,同时也很容易出现众说纷纭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评价的难度,提高了评价的成本,因此由于“五唯”评价标准有其技术上的便利性,很多高校也乐于使用这种可量化、可比较的评价方式,长此以往,形成了“五唯”评价的惯性思维。最后,“五唯”评价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制度。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具有集约化的特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掌握着教育资源的分配权,决定着高校人事晋升和提拔的标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权利通过评估来对高校进行等级划分,升学率、毕业生就业率、科研奖项、论文数量等成为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再加上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与高校评估结果密切相关,就重点大学、重点学科、重点项目给予大量资源倾斜,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高校之间的竞争,使“五唯”指标不断强化甚至固化,最终成为难以治愈的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