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体谅模式概述
 
更新日期:2022-07-22   来源:   浏览次数:14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体谅模式是20世纪60-70年代由彼得麦克菲尔及其同事通过对学生的三次大规模调查所创立,该模式以情感教育为主线、立足关怀人的基本需求,旨在引导学生

 
 体谅模式是20世纪60-70年代由彼得·麦克菲尔及其同事通过对学生的三次大规模调查所创立,该模式以情感教育为主线、立足关怀人的基本需求,旨在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和体谅他人,重新确立了学校德育的基础和原则。
(一)确定道德目的的首要前提是明确学生的道德需求
为了了解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麦克菲尔在1967-1971年期间,以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形式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系统调查,对英国近2000名学生进行了细致的实证研究和调查,从而客观地调查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以及采用何种方式去满足他们的需要。通过调查,麦克菲尔发现,青少年一致认为体谅宽容是好的教育行为,而压制支配是坏的教育行为,学生普遍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体谅,而对他人,学生也表现出体谅和关心的倾向,对于日常人际关系中真诚、互惠和体谅等为人处世原则呈现出积极反应。在与教师的关系上,学生也希望与老师和谐相处,渴望得到老师的体谅和关怀。既然学生的道德需求是得到别人尤其是教师的关心,同时对他人也给予体谅的倾向,因此任何形式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要求都应该建立在体谅与关心的前提上。同时这项研究也证明:“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与他人友好相处、爱或被爱, 帮助人们去满足这种需要是德育的首要职责。”
(二)道德教育应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麦克菲尔认为,个体体现自身道德的方法和途径是能够从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善于听取他人有益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取长补短,与他人平等对待,并对他人给予关心和体谅,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他说:“为别人而活, 是回报性的和有动力的, 而且在真正意义上可以说是为自己而活。”因此,道德教育不仅仅是要传授道德标准,灌输道德规则,而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利他主义观念,提高学生的人际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品德是感染来的而非直接教来的, 在引导学生关心人、体谅人的人际意识中, 重要的是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 以及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由此可知,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的直接也是最好的途径就是教师要以身作则,自己去学会关心,引导学生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听取别人的想法和意见,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发挥榜样的正面效应。
(三)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
麦克菲尔强调,道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道德教育要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去,指导学生从生活的困惑和疑惑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学会关心他人和体谅他人,并在关心和体谅他人的过程中在情感上获得满足感,从而在生活世界中获得快乐。体谅模式的理论正是来自于现实生活,麦克菲尔及其同事以社会上发生的真实事件为素材编写出版了《生命线》,把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放在道德首位,用于激发学生学生学会体谅。关心他人的动机,并配套出版了《学会关心》教师指导用书,这两本教材均具有情境性,这些情景来自青少年对自己生活世界中的亲身经历的真实描述,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经历增删情境的细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麦克菲尔认为道德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也正是这个意思。总之,体谅模式强调要回归生活世界,反对仅仅重视道德理性的培养和传统的知识灌输方法。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体谅模式概述

下一篇: 体谅模式概述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