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课程是高校外语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在语言学习和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本质是国家对未来人才要求的意志体现[4]。高校应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教育改革任务,最终都要落实在课程改革这一核心问题上。随着世界上越来越的国家提倡多边主义和多边合作,尤其是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国家战略发展对非通用语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要求更加迫切。要求高校外语课程建设立足国家宏观发展需求,优化高校外语课程体系。
(一)设置复合型课程及多语课程
(1)复合型课程。新文科建设要求高等外语教育发展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着力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强国。“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要求精通一门外语,能使用多门外语沟通交流,掌握一种专业,并具有适应社会多方面工作的能力。实施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等教育发展潮流,是对社会需求的主动呼应和高校外语教育的重要目标。
高校外语课程设置应秉承“新文科”建设交叉融合发展的理念,以语言为切入点和中介,帮助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或技能。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包括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由低级到高阶的层次,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只涉及前三个层次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增强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需要合理、系统地增加知识课程。美国教育学教授Allan和Francis(2008)指出,“与平淡狭窄的课程相比,我们需要一种范围广泛、充满刺激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具有挑战性,会使学生更深入地介入话题。” 可见,单纯的外语技能型课程既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满足新时代国家对外语人才的新要求。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需开设“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的跨专业复合型课程。例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学校开展校内融合培养,实行“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的培养模式。学校开设28个外语类专业,包含26个外语语种,其他专业如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金融学、市场营销、法学、新闻学等16个,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
(2)多语课程。为满足国家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高校有必要开设大量多语课程。目前我国高校外语课程仍以大学英语为主,在学习人数和覆盖范围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可以在巩固大学英语教学成果和学生英语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多语人才。例如,北京大学开设包括英语、俄语、乌尔都语、波斯语、希伯来语等20个传统语种课程,面向全校开设“一带一路”外国语言与文化系列公共课程,为北大其他学科人才培养提供语言支持。
(二)开设人文通识课程
新文科建设强调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学科内部打通、文史哲不分家的新文科特点。新文科很大的任务是要面向高校所有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及面向社会、面向全民进行基础教育。人文素养需要具有基本的人文学科知识结构,学生有必要对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内容深度拓展。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将不同学科的课程结合起来,打破学科壁垒,融会贯通,使学生更加注重价值层面而非知识层面,回归于“道”而非纠缠于“术”,这也正是新文科所要抓住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