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美”这一命题,该命题的提出为我们将美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因此我们要从美育视野入手,重新审视、发展劳动教育。
(一)以自然为媒介
劳动教育作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是解决当代学生必备的劳动技能和生态意识问题的重要路径。人在大自然中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的状态应该是自由、和谐与共生。在自然中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如:种植、养殖等农业劳动,掌握一些基础的劳动技能,并从中获得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在自然中探索奥秘、感知自我,在劳动中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自然美作为最天然的存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环节,欣赏自然,在自然美的熏陶下,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理解力,另一方面在欣赏自然中,感恩自然,产生保护环境的冲动并付诸行动,和当代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理念相一致。
在自然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欣赏自然风景,感恩自然的一切赠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吃苦肯干的品格以及尊重自然、感恩与敬畏自然的美德。
(二)以艺术为载体
朱光潜先生提到过“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创造性的劳动就是艺术。最开始,人们在劳动中进行简单的艺术创造,形成艺术观念,并且由此认识和改造世界,彰显人的本质力量。艺术作为美育最基本的手段,决定了劳动教育可以在艺术方面充分挖掘、探索,把劳动教育和艺术结合起来,促进一个人真、善、美的统一,塑造完美人格。艺术教育作为劳动的一种体现,是完善人格、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以社会为手段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美来源于社会生活,社会美育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劳动教育的本质也是实践,并且具有突出的社会性,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发挥劳动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有认识社会的机会、获得社会劳动技能,在劳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注重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社会主义社会平等的劳动关系。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在劳动过程中感受美,才能看到人的本质力量,才会产生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