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性质的必然要求
语文学科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性质的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向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对其进行道德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然而,劳动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所需要确保有效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通过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向学生进行“人文性”素养的培育,渗透正确的劳动意识,熏陶科学的劳动观念,激发浓烈的劳动热情,同时为孩子建立积极良好的劳动习惯打造“工具性”语文教学功能,让小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劳动背后的价值,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
(二)时代特征的综合影响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甚至一些学生受到歪曲的价值观念的误导,将劳动进行所谓的高低等级的划分,对劳动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偏见。这种不尊重劳动,浪费劳动成果,差别看待劳动价值的状况令人揪心,也成为了小学生成长道路上面临着的巨大威胁。因此,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发展进程中,育人理念的科学转变,与之相伴随的落后的劳动观念亦需要更新,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尊重劳动的正向价值观念正是当前亟待进行的教育任务。
(三)育人目标的思想导向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今社会育人目标,在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我们需要把准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引导小学生从小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