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概述
 
更新日期:2022-07-27   来源:   浏览次数:25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语言与文化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互统一。要学好一门语言,学习者可以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化思维、文化现象和文化价值观,通过特定文化的思维模式,逐

 
 语言与文化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互统一。要学好一门语言,学习者可以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化思维、文化现象和文化价值观,通过特定文化的思维模式,逐步了解语言背后的形成与变化动机,做好语言的文化溯源工作,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要深刻地了解某一特定文化,研究者可以从语言知识、特性和常见现象入手,加深对该区域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的认知,借由语言学习与研究的路径打开文化研究的大门。
19、20世纪之交西方语言学研究历经两大范式演变,一是从历史语言学、传统语法到结构主义语言学转向;二是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到解释语言运作机制和人类心智特征的认知主义转向。其中,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认识论基础、以人类认知为方法论基础,是一门“基于人们对世界的体验以及人们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学科。”它提出语言的描叙必须参照认知过程中的规律,语言的结构与人的知识概念、身体经验以及话语功能密切相关,强调人对语言的认知体验与感受。“人”作为认知语言学活动的主体成为架构认知语言学与文化语言学的桥梁,也是帕尔默首创文化语言学理论的主要依据。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Gary B·Palmer)帕尔默基于美国语言人类学三大传统(博厄斯派语言学、民族语义学和话语民俗学)存在缺少一种系统认知方法的不足,于1996 年在《文化语言学理论构建》(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一书中提出了“文化语言学”理念。他指出,文化语言学能为重认知体验、轻人文向度的认知语言学提供一种文化维度,弥补语言学习的单一性与整体性之间的矛盾,它与认知语言学的结合又可以构建一种更强的理论对语言现象作出解释。帕尔默将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模式、象征符号、意象图式(image-schema)、原型、基本范畴、复杂范畴、隐喻、转喻(metonymy)和社会情态(social scenario)等概念引入文化语言学,与意象关联,意象的建构受文化的影响,受文化影响的意象又影响着语言的叙述、修辞、语义、语法、话语和音位。
“意象”(imagery)源于认知语言学,是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帕尔默认为意象既包括在人脑海中呈现的图像,也包含凭借听觉、味觉、嗅觉等获得的经验,人因此拥有了想像和言语表达的能力。人们想像的世界有时接近于经由直接的日常经验所认识的世界,是人对空间方位、力度强弱以及材料质地等直接体验的能动反映,而在很多时候呈现的则是基于神话传说、影视故事以及未经证实理论之上的另一种现实的或虚幻的世界。帕尔默认为人类大部分的意象都是文化意象,是由不同民族的世界观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建构而成的特殊意象,意象联合就构成了图式。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概述

下一篇: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概述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