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红色电影与高校“四史”教育的契合性分析
 
更新日期:2022-07-28   来源:   浏览次数:10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红色电影与高校四史教育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从形式上看,二者几乎不存在关联。红色电影依托广大人民的参与斗争和建设实践,以历史故事和人物事件为主线

 
 红色电影与高校“四史”教育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从形式上看,二者几乎不存在关联。红色电影依托广大人民的参与斗争和建设实践,以历史故事和人物事件为主线,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革命传统与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及精神追求进行诠释,并通过大荧幕传播到千家万户。“四史”教育不是简单地对历史事件的堆砌,是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育人为目的,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创新形式。深入挖掘它们的“本”与“源”,就会发现二者同属,在教育内容、方法和功能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教育内容的互通性
所指的教育内容,是在严格遵循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使受众群体在知识上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而教育内容的传授情况,事关高校育人的关键步骤,关系着学生学习的有效度。“四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四史”教育以中国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中的伟大实践为主要教育内容,其目的史传播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近年来在影视作品中推出了一大批红色电影,如《我和我的祖国》《建党伟业》、《红岩》、《开国大典》等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风貌,2021年是我党百年华诞,更是涌现出了很多红色主题影视作品,如《革命者》、《1921》等等,这些红色电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教育意义,代表了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得到国家的提倡与支持。红色电影是具有丰富的革命精神与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它再现和反映人民革命斗争、建设实践,彰显了爱国主义、奉献精神等主流价值观。实质上,“四史”教育的内容与红色电影的内容是相交叉的,红色电影与“四史”教育都是在挖掘历史情境下的人物故事,呈现人物特点,所以,二者在述人上具有同质性;同时,它们又都将历史故事进行了真实的演绎,体现真实性,让人们能够正确的看待历史,所以,二者在明志上具有同一性,都是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对人和事进行渲染,向人们传达某种精神。
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受众是大学生,国家推出红色电影的主要观看者也是青年人,归根到底都是为青年更好的学习国家发展历史,赓续红色血脉,锤炼精神品格。
因此,红色电影于“四史”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得,将红色电影融入高校“四史”教育对弘扬国家主旋律,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大有裨益。
2教育方法的互补性
顾名思义,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以教育思想为指引,并以实现教育思想为目标,传授给受教育者知识的途径。红色电影与高校“四史”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是相通且互有助益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于传授方式上面,是线上教育对于线下教育的补充,“四史”教育多是以传统的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教育,是比较常见和广泛的教育形式;红色电影则是借助线上平台,拥有时空分离和资源广袤的优势,是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二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补充,显性教育主要是通过某种外显的教育活动,来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而隐性教育则是通过间接的教育活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受教育者。高校进行“四史”教育大多通过在课堂上直接进行教育和引导,开门见山地讲解“四史”知识。红色电影则是在电影情节中巧妙的融入“四史”知识相关元素,向人们含蓄内敛的展现历史,使人们在情感层面上产生共情。三是在灌输式教育与启发式教育之间的互补,灌输式教育是在教师主体的主导下,有计划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帮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三观;启发式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是对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动。在高校“四史”教育中多侧重灌输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而红色电影启发性较为明显,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绎再现历史,可以引起受众在观看电影过程中无限的思考与启发。
无论是线上与线下、显性与隐性还是灌输与启发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要想实现二者的最大功能,将红色电影融入高校“四史”教育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可以互为补充,充分发挥二者的最大优势,增强高校教育的实效性。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红色电影与高校“四史”教育的契合性分析

下一篇: 红色电影与高校“四史”教育的契合性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