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传播效果:涵化理论视域下悬疑网络剧中的问题
 
更新日期:2022-07-29   来源:   浏览次数:10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由美国学者格伯纳提出的涵化理论基点是关于三种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媒介反映的符号现实,以及受众所理解的观念现实。该理论认为,电

 
 由美国学者格伯纳提出的涵化理论基点是关于三种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媒介反映的“符号现实”,以及受众所理解的“观念现实”。该理论认为,电视观众有关社会认知的观念现实更接近于电视媒介所表述的符号现实,而并非社会现实,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这种效果还有影响民众立场与行动的可能。涵化理论为悬疑网剧的传播效果分析提供了一个将认知与行动联系起来的视角。

(一)尺度把控缺乏积极价值观引导
在1.0时代,缺乏审查机制监管的大尺度,重猎奇悬疑网络剧,通过强烈的感官刺激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以猎奇、重口味、变态、血腥为标签的人物,场景和情节塑造代替了情节的逻辑性和真实性,在吴迪的文章《悬疑类网络自制剧传播效果研究》一文中的数据分析,63.08%受众对于画面重口味,血腥暴力内容多表示不满意,会产生生理上的不适与负面情绪,而笔者也通过豆瓣小组调查收集受众对于相关悬疑网络剧的评价,其中“血腥,重口味,恶心”等关键词占据了主要负面情绪评价。笔者在一次关于“2020年悬疑网剧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58%被调查者为29岁以下人群,说明90后,00后群体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是悬疑网络剧的主要受众,其中学生群体居多,在调查中甚至有7%为18岁以下未成年人群体,他们表现出对悬疑网络剧的喜爱。那么,作为普遍仍处于学生层面的年轻群体,他们拥有相比于其他年龄段更加强大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悬疑网络剧则抓住了他们的偏好特征,为博取眼球,以猎奇的死亡方式,重口味的罪案现场,罪犯的变态心理将视觉暴力和扭曲化的三观呈现在观众眼前(《心理罪》中甚至将罪犯的犯案细节详细地展示在剧情中),通过主导性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涵化效果一次次塑造强化近乎极端残忍的“符号现实”,这不仅完全背离了推动真、善、美观念的价值导向,甚至可能引导部分心理偏激的年轻群体模仿犯罪,对以年轻群体为主要受众的价值观,社会认知产生严重危害。
此外,以《心理罪》,《法医秦明》为代表的悬疑网络剧中,案件的侦破往往处于二元对立,拥有天才推理能力或法医学知识的天才,而罪犯则是反社会型人格类型,对生活环境、心理因素、人性探究、社会问题表现趋于浅薄,往往是为表现“猫鼠游戏”的创作格局,为了破案而破案,虽然会使在观众观看之时产生强烈的猎奇、刺激感,但是单向度、二元化的剧作模式是否容易致使部分观众产生非黑即白、极端偏激、过度感性的心理思维模式呢?近年来,各类反转新闻层出不穷,但是在新闻反转之前,人们总是会自动站队,在事实依据尚未定论之前,便产生各种极端偏激的观点,恶意揣测事件主人公,并在互联网媒介大肆传播,这也应当需要警醒。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传播效果:涵化理论视域下悬疑网络剧中的问题

下一篇: 传播效果:涵化理论视域下悬疑网络剧中的问题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