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孤弱小的寂异国留学生
生理形体上。“这是在日本东北地区某位行医的老医师的手记”这是故事展开叙述前的提要内容,文本由正是由这位曾经与周树人同级就读于仙台医专的学生田中卓(行医的老医师)以第一人称叙述口吻展开的。叙述者在文章的开头对于收集的由来做了解释,因不满于这则纸上连载的出于日清亲善美谈之目的而成的回忆录,对藤野先生和周先生产生了歉意,想尽可能地忠实地还原他们的真实面貌。人物的形象是文本中的叙述者对于他所认识的真实的周树人形象的刻画。在对仙台的整体环境着色描写之后,“我”希望把仙台周围的名胜古迹统统游历一番,在游览松岛的时候,同坐游船上的一名医专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但“我”出于一种自卑的心理:为自己的东北乡下口音、乡下学生的身份而远离其他人,远离这位游船上“我”认定的东京人。在他(周树人)坏了“我”的观赏兴致后,“我”走错了路,迷失在苍翠的森林之中,无心赏景。最后在草地上休息迷糊之时,传来了唱得非常难听的歌声,出于同情的心理“我”想要了解这个歌唱者,遂循声而去,发现是之前那个秀才模样的学生。在船上时这个优秀模样的学生在叙述者的眼中是一个“那个学生一副城里人模样,打扮的也文雅脱俗,怎么看都比我像一个读书人” “秀才模样”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而中国儒家文化传统追求治国、齐家、平天下,倡导学而优则仕。儒家文化培养起来的秀才都是文人、是手无缚鸡之力之人,一定程度来说其形体具有娇弱性。在后面二人同宿于海滨旅馆时,对换上旅馆棉袍的周君的叙述为“就像一个商人家的小少爷,对旅馆的女佣说话时有点稍微娘娘腔。”从叙述语言中可以看出周君的生理形象在形象上是一种温柔敦厚的形象,而这正于周君背后的中国文化诗经“诗教”功能息息相关。在日本是一个信奉神道的国度,神道在日本作为一种民族的象征,“国家把一种宗教置于管辖之下奉之为民族统一与优越性的特殊象征......这种受到国家管理的宗教,就是国家神道。”一直推崇武士道精神文化,能为天皇陛下效忠、献身是至高的荣耀,因此社会注重对男人健硕形体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