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渔猎到农耕文明时期
“摔跤”古称“角抵”,是远古时人们在渔猎生活和部落争战中演化而来的。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逐渐产生了国家,人们在国家统治者的治理下,逐步改善其生存环境和生活秩序,原始的渔猎习俗逐渐转变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模式,淡薄了人们在远古自然生存环境下创建的徒手搏斗的现实意义,使其逐渐从实战性质转变为文娱性质的游戏活动,如“蚩尤戏”、“角抵戏”的出现标志着其质的改变。至此为止,摔跤从原始的防身手段变为一种游戏搏斗活动,“角抵”的实战意义被减弱。
2从征战到融合时期
从奴隶社会的春秋时代到封建王朝的大清帝国,三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内,民族纷争从未停息。忻州地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错地带,几千年来始终处于民族冲突和国家战乱的前沿,因此当地民间从未放弃过具有实战意义的“角抵”传统。
历代北方游牧民族势力较强,就觊觎中国农耕民族的大好河山,其特有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形成了他们崇尚武力、擅长作战的民族习俗,因而时常侵扰中原边境,轻则掠夺财物,重则霸占疆土。而中原边境的北方门户多个朝代都是忻州北端的雁门关,距离忻州只有百余里,北方游牧民族只要攻破雁门,就可在一日内扫荡忻州,当地人深受其害,不得安宁。终于数千年生存环境恶劣的忻州人民决定奋起反抗,保家自卫。这就需要增强体质,必须练武防卫,因而他们在悠久岁月中沿袭了祖先创造的“角抵”,与武功结合在一起形成斗争绝术。边境冲突、民族矛盾、南北争端作为忻州民俗形成的重要历史背景,是忻州摔跤文化能够世代相传,蔚然成风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有关史料考证,忻州“挠羊”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五代十国时期,晋王李克经常与宫廷中的护卫王等将士角抵斗胜,并以“赏尔一郡”作为激励措施。北宋初,太宗令杨业镇守雁门关以抵御辽国边境安全,杨业囤边时实行“军民联防守边关”的斗争策略,不仅强化部队的军事技能,还对民众实施习武教化。南宋时期有一能人志士名为陈效婴,秀荣人(今忻州),为抗金英雄岳飞的部下,岳飞被朝廷诬陷蒙冤而死后,其便愤然返乡潜回秀荣,把在从军过程中习得的摔跤防身本领传授给乡邻志士,组织抗击金人。这个举动受到民众的普遍响应,终成习俗,世代相传。